浅析先秦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时间:2022-09-30 01:30:50

浅析先秦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摘要:先秦“重农抑商”是在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统治者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它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先秦早期的“重农”思想还是后期的“抑商”思想,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重农抑商思想先秦时期

“重农抑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统治者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 有利于维护小农自然经济的稳定,它是与古代封建社会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还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代万历以后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的情况下, 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推行这项经济政策,必然会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对先秦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我们不能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它。

一、先秦重农抑商思想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对外战争,一方面,大批农民被迫从军作战,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农田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许多农作物更是毁于战火之中。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和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就意味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古代从大一统的历史局面开始起,就有了重视农业的传统,这抓住了封建王朝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

战国时候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 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可耕地的面积大面积扩大。加上此时重农抑商思想的出现和推行,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发展。此时的许多农用工具如锄、犁和一些灌溉、施肥和耕作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2]由于法家学派把农业看成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物质基础,他们不惜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鼓励农业生产,并依靠国

家政权的力量建立了一个一切以农战为核心的利益导向结构, 以驱民归农。这种强化的农业发展措施, 在客观上有利于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科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国如今的农业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农民一旦没有了土地就无法生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广大农民固定在土地之上和村落之中, 防止农民四处流动, 使农民安土重迁, 减少社会流动性,使广大农村局势稳定。中国人所说的“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等等说法,无不是出于对土地的眷恋。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而商人资本严重损害了农业的发展和稳定。“商贾大者积贮倍息, 小者坐列贩卖, 超其奇赢,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 所买必倍”,掠夺和兼并农民。特别是商人乘战乱、饥荒, 兴风作浪, 严重损坏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因而重农抑商措施的实行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

(四)保障了国家财政税收的稳定

地租是封建国家赋税的基本部分,也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由于经商本身具有流动性,而且商人财产难以估算, 国家对商人很难实施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长久性的收税办法。国家只能把农业税作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如果遭受私营工商业的严重侵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 农业经济出现萎缩萧条, 势必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保障农业的稳定,就是保障国家税收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加国家的税收。

(五)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一般说来,经商致富往往短期内可以暴发,而务农则劳而少利。所谓“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而商人“以末致财找以后,往往“用本守之”。转而以商业资本投资土地,造成商人势力的迅速膨胀,大量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出现社会动荡。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安全,总是尽力想把农民“聚于乡而治”, 故有识之士无不强调重农抑商以抑兼并,从而保证农民有一小块土地,繁荣小农经济。这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是有积极作用的。

(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俭朴平均的社会风尚,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对形成见利忘义,骄奢淫逸的不良社会风气,则起到了一定的促长作用。抑制商业,特别是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先秦重农抑商思想消极影响

(一)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保护着男耕女织作为家庭和社会最基本的劳动分工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生产形成了农工结合的社会组织细胞。每个农户以农副业的生产分工所形成的牢固的农工结合体,使农民生活完全处于自给自足状况,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使人民在思想意识上轻视商业,缺乏商业意识

一方面表现在对商业和商人阶层的轻视,认为商业就是相互欺骗,商人满身铜臭味,将商与奸划等号。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缺乏商业意识,祟尚那种一家一户,世世代代男耕女织,万事不求人的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这种情况在广大的、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其严重,农民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农本”观念和“轻商”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民的择业视野狭窄,长期固守于土地,相安于农业。

(三)严重束缚了农民的思想

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把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严重束缚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统治阶级还采取了愚民政策。这些政策的严重后果是:我国大众自古以来都是没有自由的,直至近现代才获得解放,自由与民主的观念难以深入人心,革命难以进行。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造成了民众的思想不开放,劳动人民长期接触的是土地和农作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户籍的严格限制本来就束缚了人们人身自由,加上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人民大众的思想根本得不到开化。 [2]

(四)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自守思想

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即土地之神,稷为粮食,代表农业之神。有了土地和农业的发展,即有了国家。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秦汉以来,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支配地位牢不可破。中国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性经济形态的小农经济,其根本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简单再生产的不断重复。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特征,从生产力方面看,是低级简单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延续。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社会中,国民容易形成小农经济思想。这种小农经济思想的特征,表现为眼光狭隘,胸无大志,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越来越保守,不向外国学先进科技,即便是到了清代,清朝文武以及不少国民还是以“大清”自居,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闭关自守直至被动挨打。[6]

总之,列宁曾经指出“ 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重农抑商”思想在先秦时期对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期的消极作用同样明显,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裘是.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3(1).

[2]陈硕.浅谈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J],中国商界,2010(7).

[3]牛银栓.春秋战国时期法家“ 重农”思想探析[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4]凌江怀.“重商主义” 与“重农抑商” 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文萃,1986,(4).

[5]谢瑞东.秦汉“重农抑商”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J],农业考古,2006,(6).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研究 下一篇:怎样提高棉花加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