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亮出你的个性来

时间:2022-06-29 09:19:26

人文,亮出你的个性来

摘 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不空;不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割裂,不可偏废。”这一理念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我们教师应该破解这一教材编排意图,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自觉地把语文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人文性不足或缺失的问题,让人文亮出自己的个性来。

一、人文不空――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精彩的语言渲染,又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两者同生共存,像《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无不让人沉醉于作者优美的文笔,又为文中散发的浓浓情思而感动。我们要引导学生诵读、记忆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段、篇,在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掌握阅读写作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枯燥乏味的机械练写、空洞说教,往往会让课堂死气沉沉,让学生厌烦不已,我们要在充满情趣的人文体验中增强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我就抓住“受用不尽”来设计教学,在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理解中学习人生哲理。

先读读“受用不尽”,在课文中找找它的近义词。(终生受益)

让“我”“受用不尽”的是什么道理?(父亲的教导: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再读读课文,想想“我”在做什么事情上因为这个启示而“受用不尽”呢?(设计毛衣和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这两件事的描写中,哪两个词语让你感到“我”确实“受用不尽”?(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总结全文后,让学生写出四个四字词语。

教学结束后,学生既有“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人文启示,又扎实掌握了四个词语的音形义,觉得人文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

二、人文不玄――在语言品读中领会人文意蕴

反复、多形式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体会课文的人文意蕴,与教者、作者、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发生人文交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内涵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在自己行动中实施的却不多,而德国人就这么做了。

1.感悟“我为人人”

(1)自由读读课文第二段,说说德国人是怎么做的?

(2)出示句子,自由读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感悟“人人为我”

(1)自由读读课文第三段,说说德国人走在街上的时候,会看到什么?

(2)图文结合,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并感受美景。

(3)配乐背诵写景的两句话,边欣赏课件播放的美丽街景,边感受“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孩子们既学习了课文中重点的词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耐人寻味的境界。

三、人文不凡――在语言运用中升华人文境界

人在语言中生活,在语言中思考,在语言中沟通,所以人文教学也要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杜甫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运用人文知识,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孩子们在课文中感受了母亲的慈爱与父亲的严厉,明白了不能因为母亲的表扬而骄傲,也不能因为父亲的批评而气馁。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注意、总结”,警告的力量防止我们误入歧途。于是我把这种人文感受通过语文知识的迁移进行了深化:你也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对你所做的某件事,母亲和父亲分别持有怎样不同的意见?你听了他们的意见,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在学生充分发言和交流后,我请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进行一次练笔。有位学生就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习作,大意如下:我参加了学校体育训练队,妈妈批评我,体训队太辛苦了,而且浪费学习时间,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反作用;爸爸表扬我,小孩子是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再艰苦也要坚持,做到全面发展。于是,我在爸爸妈妈的表扬和批评中明白了既要坚持刻苦锻炼,又要提高学习成绩,两者都重要,不可以偏废。

这样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在写话的过程中又一次接受了人文教育,升华了人文境界,让人觉得人文是贴近生活的,是普普通通的语文。

语文中的人文意识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要用心去感悟,才能领悟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而人文精神又是渐进的、沉淀的,我们要在反复的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让我们既把握人文和语言的共性,闪亮出它的个性光彩吧!

作者简介:周幼红,女,1974年10月出生,函授本科,就职于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研究方向:有效教学。

上一篇:留心观察 勤于积累 下一篇:《智取威虎山》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