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淳《牡丹图卷》

时间:2022-06-29 03:19:37

浅谈陈淳《牡丹图卷》

摘要:花鸟画发展到明代,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明代花鸟画打破了院体画的“场景化”,“情节化”的构图形式和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笔法逐渐简括,墨色开始淋漓,相对有一种即兴作画的写生特点。如果说沈周以他聪慧的才情使得花鸟画别开生面,文征明令花鸟画清新雅致,那么陈淳则是继承了二人的画风后始着眼于自然界的花虫草木,将勾画点叶与设色没骨结合而用,另加之自己对于生纸的灵活运用,使得其画更加具有墨趣。从其《牡丹图卷》,我们可以看到其逐渐走向大写意,逸笔草草的风格状态。

关键词:陈淳 牡丹 恽寿平 花鸟画

“吴淞江上老迂疏,自笑年来活计无,只有砚田耕未了,好花还向笔端锄。”此诗于明嘉靖十七年被陈淳洋洋洒洒书于其《牡丹图卷》。作此画时陈淳已趋晚年,其艺术已达纯熟自如之境地,在吴派画家中首屈一指。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州人(今苏州),主要生活在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陈淳出生在文人士大夫家庭,其祖父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家富收藏,父亲一生并未做官,精究阴阳方术。陈氏在当时是大户,其祖父与沈周,吴宽等人交往甚密,父亲与文征明又是通家之好,交往二十余年,感情颇深,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少年的陈淳有着优裕的家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这都为一个画家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陈淳二十至三十岁之间,与其师文征明交往甚密,亦师亦友,同时对沈周亦心仪手追,因此,陈淳这一时期之书法绘画技法不脱文,沈两家之法门。陈淳的艺术分为两个阶段,三十二岁是其绘画进入下一阶段的分割点,那年,其父逝世,丧父之痛令他极其消沉,同时开始追求玄学,沉迷于诗文酒会。此时的陈家也趋向衰败,陈淳也曾做官,但后他还是南归苏州,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也自此之后,陈淳的思想始发生变化,寄情山林,淡泊名利,后逐渐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文征明曾叹:“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

《牡丹图卷》是陈淳在五十四岁时所作,宽34.3cm,长783.4cm,设色。此时陈淳的绘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此卷以曙红画牡丹,孔雀绿写叶子,墨的浓淡晕太湖石,整幅画卷起伏有致,时而浓密,时而疏淡。设色而不艳丽,雅致中突显富贵,可以说是对传统民间审美的发扬,又是对文人画单纯墨色的突破。此卷牡丹设色单一中蕴含丰富,层层叠叠,虽曙红一种颜料,却将牡丹的富贵茂盛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花头的方向,花朵的盛开程度,以及相互的间距都给人一种丰富而不烦扰,富贵而不媚俗的美感。叶子疏密有致,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秩序。太湖石的表现突显陈淳此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相对更加逸笔草草,一面通过丰富的皴擦点染突出其质感,同时石头中的洞以及其扭转的势态使其外加几分灵活,石头在卷中的作用有着镇压全局的重量感,同时亦不失活泼。

陈淳一生作画,牡丹较多,此《牡丹图卷》可谓是其步入作画高峰期之转折点,自此之后的众多作品均给人一种更强烈的逼人气势,这也正说明其迈向大写意的步伐开始加快,《洛阳春色书画卷》即非常明显的例子,其相比之下更加随性,无论从花头,或叶子,亦或太湖石来看,都明显看出用笔之自如,灵活,草书笔意处处可见。

中国美术史上画牡丹者众多,然各具特色。明代之前牡丹多以工细之法写出,后沈周等人开始写意牡丹,陈淳之后徐渭继而形成其大写意画法,清恽寿平没骨画法等,均以自己的特色描绘牡丹之国色天香。其中恽寿平所画牡丹,或者半工半写,或者没骨。前者工细富贵,后者水润芬芳。与陈淳此《牡丹图卷》相比较,恽寿平之牡丹多一份自然雅致,陈淳之牡丹更加繁茂多姿,这也正符合其各自风格特征,陈淳处在向大写意发展的转折处,其画必然更加奔放自如,另融入其草书笔法,手下之花必然生机盎然,而恽寿平之画充满秀丽之色,其更清秀自然,富贵中彰显别致。然二人之牡丹虽风格不同,牡丹之国色天香之美皆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花鸟画发展到明代,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明代花鸟画打破了院体画的“场景化”,“情节化”的构图形式和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笔法逐渐简括,墨色开始淋漓,相对有一种即兴作画的写生特点。如果说沈周以他聪慧的才情使得花鸟画别开生面,文征明令花鸟画清新雅致,那么陈淳则是继承了二人的画风后始着眼于自然界的花虫草木,将勾画点叶与设色没骨结合而用,另加之自己对于生纸的灵活运用,使得其画更加具有墨趣。

参考文献:

[1]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08.

[2]单国霖.墨中飞将军,花卉豪一世—陈淳花鸟艺术性格论[M].陈淳精品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第二版.

[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上一篇:战乱中的白流苏与斯嘉丽 下一篇:谈戏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