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体系:创新与监管的博弈

时间:2022-06-29 11:07:28

影子银行体系:创新与监管的博弈

【摘 要】影子银行体系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其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研究旨在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制度改革和工具设计。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迎合了金融市场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严格监管可能导致效率的丧失,而且也会引发监管和创新的新一轮博弈。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本质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逐渐被全球金融界热议。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最早使用这个词来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游离于央行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2008年,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在美国参院为纽约联储的救市活动作证时,分析了那些通过“非银行”的融资安排,他把那些利用短期融资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低流动性的长期资产的机构称为“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 banking system)。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论及相似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时,使用的则是“准银行”(near-bank)概念。从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体系就被正式且大规模地在各类学术会议上讨论,并且成为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文件中的正式概念。

按照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副总裁保罗·塔克(Paul Tucker)的定义,影子银行指的是: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广义角度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监测对象包括直接充当信用中介、作为信用中介链一部分,或者推动信用交易的所有机构和业务活动。

以上两个定义充分揭示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它不只涵盖那些与传统银行相竞争的“机构”,而且广泛涉及一切可以发挥金融功能的市场、工具和方法。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根据Pozsar、Adrian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影子银行可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支持型、“内部型”以及“外部型”影子银行体系。其中,政府支持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美国联邦住房贷款系统、房利美(Fannie Mac)和房地美(Fredi Mac);“内部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指与银行在同一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能间接获取银行机构资金支持的各种弱监管类非银行信用中介及相关活动;而“外部型”影子银行体系则是指完全独立于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的弱监管类非银行信用中介及相关活动。

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了几乎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market-based credit institutions)。例如,在各种类型的证券化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投资银行,市场型金融公司(finance company)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MMMFs)、对冲基金(hedge funds)、私募股权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s)、独立金融公司、各类私人信用贷款机构等;结构化投资实体、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等,它们多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发起并构成这些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纪人和做市商所从事的融资、融券活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购等;银行之外的各类支付、结算和清算便利,等等。总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内化为美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其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

从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建立在衍生品、证券化及再证券化工具的基础上,由此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品线、业务部门、机构等产业组织。这些金融工具可以被不同的金融机构所运用,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对手方交易网络。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其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影子银行体系走的是金融市场交易的路子。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创造,这与传统的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信用创造互为映照。它们借助各种融资性金融工具,逐步替代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或依托银行信贷进行自我创造。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其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此外,它们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对冲工具,如CDS,成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一个环节和交易对手方,从而融入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从总体来看,它们在货币银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证券信用的创造,最终又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货币银行信用的创造。

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机构与活动实质上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网络,通过专业化分工,将传统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到期的简单过程,分解加工成了包括一系列影子银行参与,依靠批发融资,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非常复杂的信贷流程。在这个信用创造过程中,高风险、长期限的贷款(如次级抵押贷款)被转化成表面上信用风险极小、期限较短的具有货币性质的金融工具。某一个影子银行机构从事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活动,同时在其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监管真空或空白,以降低经营成本。

总之,影子银行体系从事的也是信用中介活动,这一点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活动是通过一系列垂直分布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将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活动进行垂直切块,包括:贷款发起;贷款贮藏;发行资产抵押证券;贮藏资产抵押证券;发行以资产抵押证券为基础的抵押债务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中介活动;批发融资等。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金融创新

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金融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不断突破金融监管,实现转型创新的产物。

上一篇:浅析网络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发展态势 下一篇:国内商业银行境外投资者关系管理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