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入在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9 07:10:14

电影导入在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传统的翻译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和评判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以电影欣赏为导入媒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文语境,并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认知能力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电影导入;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评法”“纠错法”等传统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和权威的评判者,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使翻译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式的知识传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不能对学生的翻译活动进行监控和指导,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投影仪、语音设备、DV、VCD、DVD、电脑等多功能现代化教具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外语教学中,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现状,也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信息技术介入翻译课堂,使单调枯燥的翻译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仍未摆脱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只是从形式上把计算机引进到课堂,计算机充当了“黑板”的角色,将教材内容展现在电脑屏幕上。或者是以问题为中心,即把教学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人机之间简单的“对答”。以上模式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问题,因此如何切实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教师主机、服务器、控制台和若干台学生电脑构成,通过通讯线路和教学网络软件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交流讨论,可以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相互观摩翻译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可以通过主机讲课,可以调用电脑资源库或网络中丰富的翻译材料,在网上监看学生翻译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随机调看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网络教室营造了开放式的动态教学环境,也为电影导入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将电影欣赏导入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它声形并茂,能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它能逼真地再现语言的交际情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文语境,以便准确地选择译文的表达方式;(3)它是提供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大到历史事件,小到风俗习惯在电影中都有所反映,有利于避免文化误译问题。

一、电影导入翻译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都给翻译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外语教学关注的是对于目的语结构体系的分析,多采用语法翻译法,即以语法分析、句型练习和语篇翻译等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受这种模式的影响,翻译教学多以“教师提供文本分析文本语法逐句翻译对照参考译文纠错评析”的模式来进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和传授系统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为特征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注重翻译的最终结果,而非翻译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在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知识不是单一的传输过程,而是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语言教学模式由英国应用语言学者M•威廉姆斯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人员R•布尔登在上世纪末提出并建立(Williams,Burden,1997)。该模式重视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强调学习者在该模式中的中心位置,注重学生、教师、任务、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作为重要的“中介”(mediator),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围绕学习环境的建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景。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的通信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即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力。有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教学实践也逐渐验证了建构主义的正确性和应用性。电影导入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正是受惠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对自身环境的感知以及与虚拟社会的交往能力,提倡感悟式教学,提倡以多种方式从环境中发现和抽取信息的情景教学。

二、电影导入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原则

心理学试验表明,人类对信息的获取中,视觉获取的信息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触觉占1.5%。而人类对知识的保持是一般能记住所听内容的20%,所看内容的30%,与他人交流内容的70%。因此,多种感官参与将更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声、文、图”结合的特点,通过网络下载、在线观看等形式提供与翻译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创造交流环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原文语境。

下文将以翻译课堂中导入2005年的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选段)为例,说明电影导入式翻译教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具体教学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首先剪切电影片段(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第一次求爱的场景)插入课件,通过对片段的回放,使学生看到、听到英文对话,结合电影创造的氛围(伊丽莎白和达西的表情、动作、语调以及周围的场景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体会当时两位主人公的心情,深刻理解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要求学生根据情景,随机分组进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交流观点,互提问题和答辩。教师可以监控并参与讨论,以求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原文的出处,原文的功能一意图,译文的读者,译文的功能等非语言因素。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阐述各组对源语文本理解,对原文进行总体评价。

3.在规定的时间内(约20分钟)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该文选段的翻译练习,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具体记录下翻译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采用的处理方法,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在集体评讲中指出。翻译完毕后,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的译文,互相指出译文的优劣,提出修改建议。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的译文,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宣读自己小组的译文。

4.全班讲评(包括教师讲评和各小组间的互评)。教师讲评时要注重分析和指导翻译的过程、步骤、方法、技巧,以及学生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将不同版本的小说译文列出,启发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对比,多角度反思原文。

5.鼓励各组代表按照各自的理解为电影中的人物用汉语配音。通过这样的模仿表演,加强对翻译主体(译者)、翻译客体(原文本)、接受者(读者或社会)的性质、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巩固了对翻译标准的把握。

通过以上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原文本,并且联系语境解决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如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第一次求爱时对他说的话:I have never desired your good opinion,and you have certainly bestowed it most unwillingly.通过观看电影片段中两位主人公之间激烈地争辩,可知伊丽莎白虽然相貌平平,但极具自尊心和洞察力,为打击达西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高傲和优越感,在他面前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少女的傲慢。另外,伊丽莎白痛恨达西破坏她的姐姐简和他的朋友宾利之间的关系,再加上轻信了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因此对达西一直存有偏见。这段电影片段的欣赏有助于读者了解故事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从总体上把握原文,正确选择译文的表达方式;在译文评析和鉴赏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批评标准。如以下两个版本的参考译文(王科一译本简称王译,张玲和张杨的译本简称张译),王译:我从来不稀罕你的抬举,何况你抬举我也十分勉强。张译:我从来没有期望得到你的美意,而且你刚才表达这番意思,也完全不是出于心甘情愿。基于影片中反映的男女主人公之间隐在的特殊关系语境,不难判断王译更好地表现了伊丽莎白此时对达西的冷傲态度和针锋相对的个性。后来,他们俩消除了误会,着了魔似的爱着对方时,伊丽莎白问达西什么时候爱上她,达西回答:…I was in the middle before I knew that I had begun。王译:……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张译:……我是走到了中途,才发现我已经开始了。两个译本中,“I was in the middle”的翻译都不尽如人意。电影片段中,达西先生是一位相貌英俊,有钱有势的贵族绅士,语言含蓄幽默、机智流畅。这句回答正是秉承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转中略带幽默,但两个中文译本语言生硬,读者难以领会原文回答的精妙之处。叶苗认为根据此时俩人的关系,可以将达西的回答译得更明朗化一些,因此拟译为:“……等我发现自己爱上你时,我实际上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此译虽明白晓畅,但含蓄不足。由此可见,电影导入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原文语境,形成正确的翻译批评标准。

三、结 语

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教学中,将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与翻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极大地激发翻译教学的潜能,而且还将全面促进翻译教学范式的变革,可望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新的理论阐释。基于建构主义的电影导入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原文的语境,培养学生对翻译课程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翻译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Marion,Burden Robert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阳光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03).

[3]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4] 陈洁.面向信息化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5] 张慧琴.多媒体辅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6] 叶苗.论非语言因素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实例分析[J].中国翻译,2000(04).

[7] 郭爽.英文电影欣赏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电影文学,2010(12).

[作者简介] 张梅(1980― ),女,四川邛崃人,文学硕士,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翻译教学法。

上一篇:表情达意的电影色彩 下一篇:《唐山大地震》中音乐的预示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