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达意的电影色彩

时间:2022-10-23 01:39:19

表情达意的电影色彩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影以其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尽展电影视听的独特艺术魅力。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本文从色彩情感的角度探讨电影与色彩的关系,体会电影作品中色彩“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使观众全新感受电影的视听语言魅力。

[关键词] 电影;色彩;色彩情感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情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内在声音”就是色彩,他曾形象地将绘画中的色彩比喻为“钢琴上的键盘”。可见色彩对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色彩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物化方式。那么,在电影艺术中,艺术家又是如何抒感、奏响色彩之歌呢?让我们通过分析“红”“黄”“蓝”三色,来一同感受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吧!

一、“红”色经典系列

在色彩学中,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也是七个基本光谱色中纯度极高的一色,色性极强。从色彩的联想和情感方面考虑,红色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红色象征着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消极的一面,红色会给人以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

说到“红色”经典影片,我们不得不谈“电影色彩大师”张艺谋。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就了张在“红色”地毯上,走向他电影事业的国际化道路。

影片《红高粱》,在“红色”神秘的感觉中歌颂了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赞美生命的伟大。该片始终沉浸在红色的基调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高粱穗子、红色的轿子、红色的盖头、红色的新娘、红红的高粱酒、男人们血气方刚的红色力量等,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象。这种生命的原色刺激着东西方观众的视觉,塑造了一种理想的、超越了具体社会表层的人格,颇具深度。

影片运用红色的情感意义,呼唤生命力的主题,发挥“红色”积极的自我个性,张扬人要活得不扭曲、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以“色”言情,情蕴色中,传情达意地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1]

同样,还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运用红色突出主题。与《红高粱》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该片以红、灰黑色、白为色彩主旋律,充分体现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在以红灯笼为代表的吉祥、隆重的气氛下,红色喜庆、奔放的积极特征与宅院女人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反差,女人们渴望幸福、自由,得到的却是深重的苦难。这种反差使“红色”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刺眼,让人联想到红色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心理特征。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强烈的灼烧感油然而生。影片的悲情冷色调,体现在与大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天际的恐怖灰黑色和让人产生绝望、窒息的皑皑白雪。

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2]

在欧洲,被誉为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终生都在关注和探讨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代表作有《红》《白》《蓝》三部曲。

影片《红》的“红味”十足:红色的桌布、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折纸、红色的被子、红色的闹钟、红色的汽车、红色的门头、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口香糖广告摄影布景、红色的舞蹈教室、红色的扶杆、红色的室内装饰……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红色几乎占据着每个镜头的角落。随后的“红色”开始巧妙地忽隐忽现,一个关于同情还是爱的故事开始了……

基氏的“红”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在暖红光环下的女主人公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红》探讨了爱的可能性,运用红色的积极性格,使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心灵发生了碰撞,让人感到了温暖、祥和。

与张艺谋挥洒似的视觉表现欲相比,基氏的《红》拍得十分平和。恰如其分的红色,绝妙地融合在剧情中,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性道德深处的焦虑。使基氏成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导演。

二、“黄”色印象系列

黄色是较为刺激的色彩。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居中,具有警告、引人注目的效果,象征着光辉、庄重、高贵、忠诚。从光亮度方面看,它是最能让人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例如,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感觉,还有华丽或质朴、活泼或庄重、兴奋或沉静的感觉。实际上,情感不是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赋予了色彩某种情感特征。从色彩心理学分析,高明度黄色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天真、浪漫、娇嫩等感受;高纯度黄色则象征信心、聪明、希望,也有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色彩的冷暖感使暖色调黄色变得温暖、膨胀,容易引起兴奋,有扩散、突出的感受;使冷色调黄色变得沉重,而有后退感。

在众多世界优秀影片中,以“黄色”作为整部影片主色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就是通过画面独特的造型美感和镜像视觉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幸福的黄手帕》是对“黄色”视觉审美功能的又一诠释。

《黄土地》,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另类题材女性励志影片。在其影像中,“环境成为与人物同样重要的表现对象,在国画一样高远的镜头中,出现了暖黄色的起伏而舒缓的山山峁峁,它们很少有刀砍斧劈的硬直线条和尖厉棱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在这些镜头里,黄土地博大而宽广,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3]

黄色作为该片的整体基调,“传达出一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4]影片中大面积的黄色在银幕上既是画面造型的元素,使人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又仿佛在向观众倾吐着主人公翠巧内心的凄苦与痛楚。其中,“求雨”的场景,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镜头推到一群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的农民面前,他们头戴柳条圈,身穿着黑色裤子,虔诚地祈天降雨,黄皮肤的膀子与黄土地、黄河的“黄”形成了协和的视觉色调,黑色的裤子严肃深沉表达了农民对雨的虔诚,绿色的柳条帽是农民对雨水滋润下绿色生命的向往……[5]

黄手帕是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爱情的代名词。整部影片,黄手帕连同野外不断闪现的黄花、公路边上黄色的小旗、黄色的行车线都成为视觉造型要素,黄色好似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即使曾经犯过错误而能真心悔过的人(如主人公)也应拥有这样的爱。该片不是在视觉外象的角度上运用黄色,而是能动地从叙事者的视角里看到黄色。在故事情节中,黄手帕能否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悬念时时纠结着观众,直到作品快要结束时,导演才安排观众和主人公看到风中飞舞的“黄手帕”,享受这片“黄色”所带来的美妙爱彩。

三、“蓝”色自由系列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反感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而是一种平静、理智的象征。在艺术创作中,蓝色是应用度很广的色彩。

从色彩明度分析,高明度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低明度的暗蓝色,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从色彩纯度看,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让人精神放松。

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影片又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影片《蓝》就是代表之一。

《蓝》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之一,拍摄于1993年,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摄影奖。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车祸使朱莉(主人公)失去了丈夫和可爱的小女儿,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发现丈夫生前有位“女友”且已怀孕,于是“痛苦”失去了根源,她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片名虽然叫《蓝》,却未被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相反,蓝色只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表现主人公内心追求自由的渴望。例如,蓝房间、蓝灯饰、蓝文件夹、蓝色糖块及蓝色玻璃纸、蓝色幻境、蓝色泳池,甚至于蓝色的音├帧…特别是蓝色游泳池的场景描写,从光线分布上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色是精神、理想、超然、浪漫、幻觉、空灵的色彩。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从《蓝》看蓝色,观众会有被约束或禁锢的感觉,忧郁的情绪基调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渴望自由的象征。

《蓝》就影调来说,是冷、暖调交替出现,不同的影调,表现人对自由的不同感受。

暖色调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自我,不自由也不快乐,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相融合。

第一个冷色调中,朱莉在一次蓝色幻觉中自由意识得到觉醒,伴随着一曲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她被一簇蓝色光芒震惊。随后,她拒绝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开始寻求她的自由。

第二个冷色调场景表现的是经济自由。蓝色房间里,朱莉对蓝色吊灯若有所思。而后,她果敢地向律师提出了不接受丈夫任何财产的想法,从经济上彻底独立。

第三个冷色调场景,朱莉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男人,在蓝色房间里与他,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一系列的蓝色调子选择的无一不是平静、理智、自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从色彩情感上分析“红”“黄”“蓝”三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对色彩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色彩俨然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色彩在电影世界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2006(03).

[2] 张艺谋访谈录[N].文汇报,1999-10-24.

[3]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764-765.

[4]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42.

[5] 黄怀璞.“色彩键盘”上流动的音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7).

[作者简介] 杜霞(1977―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上一篇:略谈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感受 下一篇:电影导入在多媒体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