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6-29 03:49:28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调查与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丰富为银行多元化经营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本文从表外业务概念入手,通过对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68-04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发展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丰富为银行多元化经营增添了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和深化,更是引发了理论界和管理层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表外业务创新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步较晚,表外业务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但在实践中出现或潜在的管理和操作风险仍不容忽视。新形势下如何推动表外业务健康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中的重大课题。

一、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及统计口径

目前,陕西省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均有涉及,但发展程度不一,业务品种也有所差异,大都集中在委托贷款、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承诺、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即期和远期结售汇、本外币理财等业务。按照目前相关部门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口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被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包括一般负债担保、远期票据承兑和具承兑性质的背书等。二是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包括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保函、预留金保函等;三是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是指有优先索偿权的装运货物作抵押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跟单信用证等。在陕西省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承兑汇票、保函(融资性保函和非融资性保函)、信用证是各行普遍涉及和经营的主要表外业务。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发展规模看,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同比增长20.08%。从时间序列看,近几年来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较快,2009年以来,表外业务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主体,规模占到表外业务的五成左右,增速也在24%以上;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2011年同比增速达到163.6%。

2、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分机构看,表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力度较大,表外业务发展速度也更快,几乎占据了全省表外业务的半壁江山。截止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的86.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47.06%;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39.05%。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也在逐步发展,2012年6月末其表外业务余款占陕西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比重为12.89%。

3、表外业务风险程度整体较低。目前陕西省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二是对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三是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作用下,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程度整体较低。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垫款比例仅有0.7%,整体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三)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表外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主要体现在:一是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表外业务余款合计仅是同期贷款余额的13%;二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单一、层次低。从业务开展的种类来看,虽然属于表外业务的种类很多,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商业银行开展的表外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目前大多集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本外币理财等这些传统表外业务上,其他如担保、报销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类等业务开展得少,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各类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三是表外业务创新层次不高,商业银行相互模仿,致使各行表外业务雷同性较高,缺少特色和优势产品;四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仍然注重传统信贷业务的开拓发展,对表外业务的拓展缺乏重视和宣传,导致经济实体对表外业务的认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表外业务的发展。

2、对表外业务重视不够,表外业务管理和运作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目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思维方式和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表外业务的发展,除了部分具有稳定中间收入的业务外,很多创新性表外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稳定客户关系的需要。因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重视不够,且未形成规范细致的表外业务管理和运作机制,导致业务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竞争问题突出。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和争取客户不断开发理财产品,重复投入、盲目开发现象突出,进而引发价格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二是风险揭示不充分。部分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会计记录没有专门的规定,会计处理较为简单粗糙,无法有效确认收入和支出,且没有将或有风险纳入表内核算,缺乏对报表附注的重视;三是信息披露滞后。不能及时反映表外业务风险敞口、契约金额、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定量信息,使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四是收费标准粗放。对同一项目各银行之间存在不同的收费标准,且对许多交叉性业务缺少具体规定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既无法实行合理的收费,监管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表外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新兴表外业务与信贷资产的关联度较高,表外资产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监管规避和套利行为,表外融资的功能和目的也更加明确,并显现出“信贷替代与扩张效应”。如在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票据信托业务并加强票据业务监管后,个别银行推出以规避信贷规模的“同业代付”、借壳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等业务,借以释放信贷额度;甚至出现将企业归还的贷款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转移到其他企业以扩大资金营运,导致存款和信贷资金的表外循环。而这种信贷表外循环具有不确定性大、自由度大、透明性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等明显特点,极大增加了隐性风险。同时,从对外表业务的风险管理看,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运行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种类繁杂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估测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衡量方法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监控手段,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也会逐渐增大。

二、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外在动力不足

主观上,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较深,对于发展表外业务的认识不足,认为开展表外业务主要是为了规避银行业资本管制、转移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等。客观上,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经济主体融资渠道不多,银行信贷仍占主导,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信贷卖方市场,有着强大的资金议价权,资金息差较高、收益丰厚,表外业务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较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其表外业务呈较快增长之势,基本能够满足开展表外业务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缺乏动力。

(二)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对表外业务有着显著影响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表外业务实际上是表内业务的拓展和延伸,二者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业务则直接受到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传导给表外业务,使表外业务量和结构产生变化。

一是在经济政策宽松期,由于银行可以轻松扩张表内信贷业务增加收入,而且在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信贷卖方市场仍未有效打破的情况下,表内信贷业务扩张所带来的收益高于表外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重视程度就会降低。从银行客户角度看,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能够较为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客户对融资类的表外业务需求会减少。理财业务方面,在宽松经济政策引致的经济上升期,资产价格的上涨和投资机会的增多,使客户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对理财业务的需求也会减少,从而使理财业务萎缩。二是在经济调控政策从紧期,表内业务受到控制,银行通过发展和创新表外业务来弥补表内业务的不足,以规避信贷约束政策,并用来满足主要客户的信贷需求,稳定客户资源,同时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表外业务往往会获得较快发展。2009年以来,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速发展就与信贷政策持续收紧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产业政策调控也显著影响着表外业务,那些受到政策限制的行业从正常渠道难以获得信贷资金,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表外业务,使得这些行业的表外业务量增加。

(三)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限制了表外业务的拓展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商业银行法》中关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定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定在银行传统业务领域。这种限制,一方面切断了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等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减少了各市场间风险传播的机率,有利于金融风险防控。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在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领域时,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束缚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和业务拓展。

同时,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也阻碍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各市场主体和要素不健全,使表外业务所依赖的市场交易渠道不畅。如证券市场在运行机制、交易规则、法规建设等方面仍然不完善,导致证券市场运行不稳定、投机严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基础不稳固,发育迟缓,市场规模较小,而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联系密切。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还未完全放开,人民币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防范的表外业务品种需求仅限于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需求较少导致业务发展缓慢。

(四)业务风险使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心存谨慎

长期以来,因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占比较小,形成的风险占比也相对较小,使业内有种观点认为表外业务属低风险业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使人们对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代表的表外业务风险有了新的认识。表外业务在会计核算上不运用自身的资金,出现的风险不会及时暴露,形成风险滞后,但在累积后的集中爆发对金融业的破坏力更大。次贷危机使我国金融界充分认识到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代表的表外业务风险的巨大危害。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信用风险。银行承兑汇票、担保类和承诺类表外业务因客户违约,而保证金不足时,银行需承担代偿责任,使企业的信用风险转嫁到银行;二是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波动,使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收益遭受风险,甚至发生亏损,这些亏损由银行承担则形成事实上的损失,由客户承担则造成银行声誉上的损失;三是政策风险。一些表外业务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投资于政策限制类行业,形成风险。而一些表外业务本身就是为规避监管而设计的,会因监管政策转向严厉而面临较大风险,如银监部门对银信合作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大;四是操作风险。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尚未完善,不规范的操作加大了业务管理难度。

(五)技术力量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传统管理和操作方式。银行业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和资金划转均实现了电子化,为表外业务的创新和规模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陕西省情况看,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建起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电子化网络系统,大型商业银行还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与西方国家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应用仍然相对落后,业务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不能有效满足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三、促进表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表内、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

表外业务的发展和壮大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模式、优化经营结构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表外业务对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转变经营理念。一方面,要改变过分强调业务障碍和风险,而对发展表外业务犹疑不定的消极思维;另一方面,也应克服忽视业务管理和风险而盲目扩张表外业务的冲动。要积极顺应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从传统的信贷表内业务为主,向以表内和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及早做好表外业务发展规划,在扩大表外业务份额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表外业务发展。

(二)重视表外业务的创新与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积极适应趋势变化,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表外业务品种;二是要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行经营优势、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开发有特色的表外业务产品,丰富业务种类,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三是要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避免过度创新,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使金融产品的创新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推动业务稳健发展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集中管理机制,改进表外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提高业务监测和报告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注重对表外业务的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促进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打破金融市场壁垒,为表外业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金融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银行业发展的潮流,我国金融改革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逐步打破银行、证券、保险行业间的封闭,破除市场壁垒,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扩大业务范围,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要积极推进各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起维护市场交易公平、公正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资金在各市场间的合理、高效流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五)加强金融信息化和表外业务人才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在电子设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起功能全、效率高的信息系统和业务网络,打造良好的业务平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将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充实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并进行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强化培训;二是可采取面向社会和高等院校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引进相关业务人才,切实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为表外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先语,缪滔,姚欢.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1,(21):66。

[2]范彩凤,赵丹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22-23。

[3]孙本年,刘振,袁海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37-238。

[4]王维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研究[D].东南财经大学,2003。

[5]赵颖.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7):36-38。

上一篇:基于心理资本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与知识转移影... 下一篇:话说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