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要高度重视我国信用评级改革

时间:2022-09-03 03:31:06

后危机时代要高度重视我国信用评级改革

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一场信用危机,也就是银行信用危机与评级机构信用危机共同结合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反思危机教训的时候,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再度提升,而信用风险背后的信用评级成为日益重要的话题。正因为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误判、对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低估以及对危机发展蔓延的推波助澜,甚至成为“金融共谋共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国际评价机构备受责难和诟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信用评级在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用评级的定价功能,使得评级机构掌握着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对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形成重要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正是基于这一点,改革信用评级业,加强信用评级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界的共同呼声。欧美各国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与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同时,国际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对评级方法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而我国信用评级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远远不够。因此,充分借鉴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改革经验,加快推进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与发展,对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信用评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信用评级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已逐步形成了涵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项目等多领域、多层次及多元化的信用评级组织与业务构架。但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信用评级市场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与市场影响力。突出表现在:国家对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法制缺失;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规章制度各行其是,各管各事,亟待统一规范;穆迪、标准普尔、惠誉通过收购中资评级公司,控制了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评级市场,并且正在逐步掌控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金融话语权;评级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为争抢业务各评级机构展开了给予受评对象高出甚或远远高于其级别的竞争;信用评级机构定位与运作方法仿照美国模式弊端重重,集中体现在评价机构为争夺市场竞相掩盖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判断的准确性。从评级机构来看,普遍规模较小,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等少数规模较大的评级机构注册资本也只有1亿元左右,净资产则更是只有几千万元;从评级产品来看,主要以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为主,其它评级产品还不成熟,资产证券化评级和金融企业评级尚未有效开展。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鉴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我国信用评级体现建设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标准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真正能够建立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的信用评级体质和机制。

首先,尽快完善国家信用评级发展规划与立法,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公共责任与法律责任。事实证明,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不仅事关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而且对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重要影响。为此,应切实分析研究信用评级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作出整体与长期规划,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尽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对信用评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机构组织原则、人员素质、技术能力、评级行为规范等作出系统全面的界定,进一步提高信用评级行业准入门槛,完善年检制度。建立完善的评级行为指引,引入双评级制度,实行评级信息的定期披露和加强评级监管等。同时,应将严格信用评级的利益隔离措施作为监管的基本内容,切断信用评级结果与信用评级收费之间的密切关联关系,并严格进行检查。

其次,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信用评级业是事关国家金融的特殊行业,其对外开放必须在不损害国家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假如国外评级机构占据了我国评级市场的大多数份额,必将使我国丧失评级话语权、资本市场的部分定价权,从而阻碍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为此,我国必须拥有多家类似大公国际那样,能够在国内发出权威声音并在国际市场受人尊重的具有中国自主产权的权威评级机构。建议将现有评级机构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三到四家本国自主品牌机构承担国家全部特许评级业务,掌握国内评级市场话语权,并参与制定全球统一的评级管理规则和国际评级标准,在国际资本市场对世界金融组织、各国政府、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第二层级由若干家本土或合资机构组成,合资机构只允许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和项目开展信用评级。

再次,健全信用评级运作机制,规范评级市场监督管理。完善信用评级行业准入制度,为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设定相应的行业范围、业务范围,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信用评级体系,满足各种市场主体不同层次的信用评级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建议央行征信中心吸收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参股,建立具有准公共性质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利用企业征信数据对全国及地方重要企业开展主动评级,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创新信用评级经营模式与质量监督惩戒机制,设立“信用评级清算平台”和“发行人托管基金”,改革评级计费依据,根据评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相关证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收费。同时,必须要建立信用评级的验证机制,防止出现系统性偏离;必须要建立对错误评级的惩罚机制,对信用评级错误率达到一定程度的信用评级机构予以暂停甚至取消经营资格的惩罚,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此外,要充分保障评价机构的独立性。正确处理评级监管与评价机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评级业务上,必须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机构只有具备独立、客观的立场,既要避免来自受评主体和投资人的不当干扰,也要免于政府对具体评级结果的直接干预,才能专注于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揭示,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信用评级的国际协调监管。信用评级是全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话语权。因此,必须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监管组织及不同政府之间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统一制定监管规则,促进公平公正的国际信用评级新秩序的建立完善,最终建立国际性的公共性的信用评级机构。

上一篇:一个山村孩子的一天 下一篇:基于心理资本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与知识转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