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解决伙伴间的纠纷

时间:2022-06-29 02:52:52

如何引导孩子解决伙伴间的纠纷

主持人语:

孩子在一起玩耍或游戏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矛盾,这是孩子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一种生活体验,一种能力积累。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纠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矛盾、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孩子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孩子独立性和耐受挫折能力的锻炼,是一种特别的人生教育。因此,在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纠纷时,家长不可热衷于做审判官、仲裁者,也不要总是充当孩子的保护神,过多干预或介入孩子之间的事,甚至把孩子之间的纠纷演变成大人之间的冲突。家长在处理孩子纠纷时应适时适度,做冷静的旁观者,正确的引导者,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并从中学会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宽容忍让和沟通协调。在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

鼓励孩子自己处理

(王女士,32岁,某社情民调中心工作人员)

对于孩子之间的纠纷,我一贯的处理方式是少干预,少介入。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伤害到孩子,我都尽可能地做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儿子奔奔和小朋友发生了纠纷,我一般是先观察一下,觉得不会有啥严重后果,我就会继续忙自己的事,假装没看见,有意表现出“漠不关心”。这样“袖手旁观”的结果是,孩子总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方式解决问题。

记得奔奔有一次在小区里玩扭扭车,正玩得高兴,一个比他高半头的小朋友把手扶在了扭扭车的方向盘上,大概是想玩一会儿。奔奔不乐意了,去掰他的手,试图让他离开。那个小朋友却不松手。见双方力量悬殊,我老公想上前调解,我拽住他说:“让奔奔跟他过两招!”我俩便躲在远处继续观察。见奔奔还是不屈不挠地掰他的手指,那个小朋友恼火了,腾出一只手来猛推了奔奔一下,奔奔站立不稳,摔了个屁股蹲儿。奔奔委屈地一边哭一边扭头寻找我们,我们还是忍住没有出现,奔奔就自己爬了起来,然后不知道跟那个小朋友怎么协商的,最后俩人一个在前面开,一个在后面推地玩起扭扭车来,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过后我问儿子:“被哥哥推倒后你是怎么跟哥哥说的?”儿子说:“我跟他说,你把我推倒了还没说对不起呢!那个哥哥就说了对不起,还想跟我一起玩,我们就一起玩了!”你看,孩子自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由于平时我们一般不介入孩子跟小伙伴之间的纠纷,总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很少跟我们告状,也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纠纷,而且在面对小伙伴的敌意和挑衅时,还颇有几分大将风度。举个例子,我家附近的肯德基店有滑滑梯,有一次我带儿子去玩,正赶上其他几个孩子正在玩,儿子加入后,显然破坏了他们原来的格局,有个男孩便挑衅地跟我儿子说:“你是怪兽,是要被打的。”我儿子竟然平静地回答他:“我不是怪兽,我是来玩的,你们要是在滑梯上面玩,我就在滑梯下面玩,咱们各玩各的,也可以一起玩。”那个孩子的敌意一下子好像少了许多,提议一起玩,我儿子欣然接受,大家一起玩得还很开心。临走的时候,我儿子跟他们说再见,那个男孩竟然友好地说:“下次我们还一起玩啊!”

这个过程让我很有感触。面对敌意和挑衅,该如何处理?是逃避,还是硬碰硬?真是两难选择。可我儿子的做法我觉得挺好,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互不干扰,同时也化解了敌意,告诉对方我不是来捣乱的,如果可以就一起玩,马上缓和了关系。儿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平和,既不会制造冲动,也不是窝囊地退让,这是我喜欢的解决方式。我想这和我们平时对他的教育引导有直接关系。我经常会跟儿子讲,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纠纷,不能打人骂人,要用“对不起、谢谢、没关系”等文明用语交流,而不是用拳头说话;小朋友之间要懂得谦让、友善等。我的这些教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处理纠纷时的态度和方式。

当然,我所谓的袖手旁观,也不是简单地不闻不问,当孩子遇到困惑或是处理不当时,我会巧妙介入,从旁指导。比如有一次,参加幼儿园开放日活动,孩子们的活动是做风筝。奔奔是他那个小组的组长,组里有个叫小宇的男孩,一看就很霸道,分给他的剪刀他嫌不好用,要跟旁边一个小朋友换,那个小朋友不干,奔奔赶忙把自己的换给了他。可到了贴画的时候,小宇又很霸道地把装贴画的盒子拿到自己面前,不让其他小朋友贴,奔奔说:“老师让大家都贴。”可小宇就是不让,其他小朋友急了,上前去抢,你推我搡的,场面混乱起来,奔奔一时手足无措。我一看这不行,因为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拿着剪刀之类的工具,容易伤到人。于是我立即上前制止,然后指点奔奔:“你可以让小宇来指挥大家贴画。”我儿子照着做了。小宇便很痛快地把贴画分给了大家。奔奔也很聪明,马上悟到了小宇爱表现,等风筝做完后,又主动让小宇领着大家放风筝,还指点他把手抬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后,大家一阵欢呼,玩得很开心。之后我又跟奔奔讨论这件事,我告诉他,爱捣乱的小朋友多半爱表现,和这样的小朋友相处要多让他表现,多赞扬他。我觉得,适当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任女士,30岁,某蔬菜产业园工作人员)

我女儿妙妙,聪明伶俐,招人喜爱,但就是胆小、懦弱,跟小朋友发生了矛盾,往往被人欺负也不敢反抗,所以经常吃亏。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小区里一起玩沙子,有个1岁多的小孩都敢用塑料铲子往我女儿头上敲,她也不知道躲闪,更别说还手了。事后我问她疼不疼,她说疼。我问她疼怎么不反抗,她答:“我怕小弟弟打我!”我很奇怪:“可那个小弟弟比你小很多啊,你怕他什么呢?”

女儿这么胆小、懦弱,我很担心她被小朋友不知深浅地伤到,因此习惯性地保护她。若是妙妙遇到什么事,我不由自主地就会帮她出头。比如,妙妙的玩具被抢了,我会帮她要回来;遇上了霸道的小朋友,我会立即带她离开,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至于妙妙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纠纷,我只要看到就很紧张,会马上上前干预或制止。如果是妙妙被欺负了,我多半会替她抱不平,训斥打人的孩子或者跟其家长理论。为替孩子出气,我还跟有的家长发生过冲突。但老公对我的做法颇有微词,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你不要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地护着孩子,那样孩子离开了你的羽翼会吃更多的亏,受更多的委屈。”你别说,还真让我老公说中了,女儿上幼儿园后经常被欺负,时不时有“挂彩”的痕迹,不是手背被咬得有牙印,就是胳膊被抓得有血痕,洗头时我还发现过她头顶上有包。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她,一见到我她就委屈地哇哇大哭。我连忙抱起她,这才发现,她整个左脸变得惨不忍睹,通红通红的,眼角、鼻尖、脸蛋以及下巴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抓伤,我心疼极了。老师忙跟我道歉、解释,特别跟我说:“妙妙太乖了一点,一点自我保护意识都没有,被调皮的孩子欺负时总是逆来顺受,哪怕哭一声也能引起我们注意啊!”言外之意就是,她连哭都没有。

为何妙妙在幼儿园总是受伤?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我过度保护她,让她习惯了依赖我,反而变得更加退缩、懦弱,也缺乏解决伙伴间纠纷的能力?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决定改变这种状况,设法引导她学会自我保护。首先我反复跟女儿讲:“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别人欺负我们时要努力保护自己。你可以尽量躲开,也可以跟他讲道理,还可以反映给老师,甚至可以还手抵抗。否则你会受伤,会疼,妈妈也会难过!”然后,我还教了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当有小朋友打你时,你可以用手挡开,或者用力推开他,或者大声喊叫,或者迅速躲开,或者向大人、小伙伴求助……不要没反应,让对方觉得你好欺负。我也努力改变动辄替孩子出头的做法,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纠纷,渐渐地孩子便不像以前那么懦弱了。就说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吧。那天幼儿园组织小朋友观看演出,妙妙正坐在小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表演,突然有个小男孩不知从哪儿走到了她身边,使劲拉扯她,还朝她挥起了拳头。要搁以前,妙妙可能会逆来顺受,可那一次她反应比较快,立即站起来闪开了,然后大声说:“你不要碰我!”她这么一喊,男孩被震住了,愣在了那里。妙妙还学会了与小朋友沟通,见那个小朋友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她又柔声细气地问:“你为什么要拽我?”原来,那个男孩出去上厕所,回来找错了座位,误以为妙妙坐了她的座位。弄清楚了情况,妙妙找到老师,请老师帮男孩找他的座位。整个过程我都看在眼里,心里真是特别高兴,觉得女儿真不简单,过后我表扬了她:“做得好!”

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关键是我们家长要舍得放手,要用心引导。

让孩子在纠纷中学习

(徐教授,男,50岁,学前教育专家)

首先,家长要理性地看待孩子之间的纠纷。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冲突行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幼儿社会往越来越频繁,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争执、对抗、冲突等现象,这给家长们带来不少困扰和担心,但研究表明,幼儿冲突行为非但不可避免,而且很有必要。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指出,幼儿的冲突行为对于削弱其自我中心观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行为,会促使幼儿明白他人可以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逐渐学习以他人的立场来思考事物。冲突过程中,幼儿也可以学习沟通协调的技巧,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相当大的益处。

因此我觉得,对于孩子之间的纠纷,家长不能不当一回事,但也不能太当一回事。其实,孩子之间的纠纷完全不是我们大人眼中的纠纷,不能用大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间的纠纷,更不能上升到大人之间的争斗。孩子间的纠纷,在孩子的世界里解决就行了。在对待孩子的纠纷上,我觉得有三种做法不足取。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有的家长教孩子:“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好斗的个性和攻击性心理,更容易导致纠纷。一种是因噎废食,让孩子宅在家里,“闭门一统,画地为牢”,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内向、怯懦、孤僻性格。一种是“代儿骂、代儿打”。自己孩子吃了亏,便怒火中烧,“御驾亲征”,拉着孩子去“算账”,这样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形成依赖父母、不敢独立处事的心理。这几种做法,不仅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剥夺了孩子成长中的处事历练机会,会影响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其二,家长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我觉得在教给孩子处理纠纷的技巧时有几种方法可借鉴。一是模仿。幼儿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的。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影视、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直观、生动、形象的榜样容易被幼儿接受甚至模仿。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并利用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教育幼儿,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分享,学会接纳他人,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二是移情。幼儿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情绪的易感染性,因此,移情对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其亲社会的品德有重要作用。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更好地从他人的立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降低攻击。例如,通过观察其他孩子摔倒和被别人打骂后的痛苦表情,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心情,能唤起幼儿的情绪记忆,从而使其认识和体会到攻击对自己和别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培养其友善、利他的处事态度。三是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幼儿的心理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体验,训练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爸爸或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假设哥哥和弟弟争电视频道,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体育节目,怎么办呢?还可以一起演童话故事,比如小鸡和小鹅吵吵闹闹地找棕熊叔叔告状,小鹅说:“小鸡真讨厌,把我的白棉袄给弄脏了。”小鸡辩解:“不是给你道过歉了嘛,我又不是故意的。”且看棕熊叔叔怎么调解。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进入他人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培养幼儿宽容谅解、互助协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幼儿需要一个认知、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孩子间的纠纷,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助其成长。

上一篇:老婆的泼冷水绝技 下一篇:妈妈最关心的7种食物的添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