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学”

时间:2022-06-28 11:29:34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学”

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常常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犯愁,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两个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只要能科学艺术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问题。引导探索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我们现在的学生,往往是基础知识掌握好,但应用的差。学生缺乏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就必须是只有正对的问题,引到学生探索。

首先应使学生明白探究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例如:我教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有很多正方体积木,我拿出一个正方体纸盒,提问:“(1)借助这些材料,谁能想办法知道纸盒体积?(2)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你认为怎样计算呢?”等等的问题,就应该大胆地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出办法来。这样就会使被动地学习的学生也积极去探究,从中得到启示。

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在课堂上就经常让学生去研究。由于是结合实物,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二、激发兴趣。引导发现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正如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对教材进行处理,为学生的发现创设情境,使学生自己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观察。在已有知识经验有基础上去发现新知识。例如:教“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1)让学生说出12和18的约数。

12的约数1、2、3、4、6、12

18的约数1、2、3、6、9、18

(2)让学生观察,比较12和18的约数,问能发现什么?甲生说:“我发现前三个约数是一样的。”乙生说:“我发现后面三个约数都不一样。”丙生说:“不对,后面还有一个约数…一6是一样的。

(3)师述:我们发现了12和18都有公约数2、3、6。把它们都有的约数换个说法,可以怎么说?同学们略一思考,就异口同声地说:“可以说它们公有的约数。”我随即告诉他们:“这就是大家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公约数。”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学习起来兴趣大,积极性高,特别肯动脑筋。不仅认识了最大公约数,而且顺利地概括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定义。

三、引发思考。学会质疑

过去上课时,教师问,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思维给禁固住了,不利于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所以,上课时应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想,但不能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我的具体办法是:

寻找疑点:每逢新课开始,教师让学生看书预习,从字里行间里寻找疑点,圈圈画画,把发现的疑点记下来。

提出疑点:把自己发现的疑点变成一个个比较完整的问题提出来。同一个疑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要求他人不加任何干涉,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把问题提个够。

讨论疑点:围绕这一疑点,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使问题获得完善的解决。或者提出多种解答方案,而后通过集中思考,筛选出最佳答案。并注意求异、求活、鼓励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升华,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体察探索过程,品味探索成果,“乐在其中”,也达到了质疑问难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四、注重表达。训练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的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地感知所学的知识,能动地掌握所学知识。怎样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我应用了对比的手段,诱发学生自己来说。我先让学生翻书,将类推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与书上的进行讨论比较,学生几乎认为没有区别,说:“扩大或缩小几倍就是乘以或除以几,乘以或除以几就是扩大或缩小几倍。”对这样不准确认识,我进行了一组变化:

(1)1、2、2、4 (2)2、2、2、1

4、4、2、8 4、4、2、2

(3)2、2、0.5、1 (4)2、2、0.5、4

4、4、0.5、2 4、4、0.5、8

由上面的题诱发学生自己再说。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意识到了错误,纠正了说法,一致认为,“扩大或缩小几倍就是乘以或除以几,而乘以或除以几不都是扩大或缩小几倍。”于是反应快的同学说(1)式和(2)式既可以说分子和分母扩大或缩小2倍,也可以说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2;而(3)式既可以说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5。有一位同学说的好:“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个数要比1大,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零除外的任何数。因此书上说的范围大。”多让学生说,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对于同一个问题,找不同的学生多次说,重复说,最后我再概括总结。由于多让学生自己说,促进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说理能力。

五、引导操作。实践创新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东西交给学生去做,而不是教给学生去学,即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直接获取真实有用有知识,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大胆去实践,帮助儿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概念。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认识的抽象程度,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握好教学契机,尽量让学生去实践。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后,就开始紧张地割补剪拼,接着说:“可以割补成长方形”。这时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平四边形的什么部分?学生回答:“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平等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去实践是汲取信息的手段,是培养学生间接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手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忽视教师的导,而是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每堂课要质量。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导”。“导”出质量,“导”出能力。避免“课内不足课外补”的不良做法,减轻师生负担,也有助于差生的转化,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