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分析

时间:2022-06-28 08:15:56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分析

【摘 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及不断加快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并一跃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后起之秀,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信贷业务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在文中分析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了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商业银如何行应对信贷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防控措施

信贷业务作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最大、最基础的业务,是其自身资产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的银行相比,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管是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还是内部控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信贷结构比例失调、贷款资产质量不高,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经营风险。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一)资产总额占比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据中国银监会官网数据,截至2015 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9.3 万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所占所有金融行业机构的比例仅为12.9%。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行业系统内竞争较低、自身发展能力最为薄弱的一支,且在信贷资产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存在很大差距,信贷风险控制能力脆弱、信贷业务投放盲目、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二)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另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3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5%,环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达到2.56%,截至2015年末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三)经营模式单一,客户群体相对薄弱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面对的‘三农’客户群体也相对薄弱。无论是在产品服务还是人才管理结构上,都比大型银行落后。另外,一些农村金融机构背后控股的股东可能是地方企业,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关联交易等问题业务。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经济下行等压力时,表现出抗风险能力较差,亦会因此面对更多的经营压力。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指令性的干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企业技术开发或者自身政绩的需要,直接干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给某些特定的企业或特殊群体发放贷款,这些政策性的贷款由于受到行政手段的影响,往往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缺乏足够的严肃性,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摊派型贷款,导致商业行为的扭曲,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不断加剧。

2.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漏洞。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来监督和制约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逃债的企业或个人得不到严厉的制裁和遏制,这就削弱了内部监控的职能,给银行的稳定发展带来风险。

3.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基础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不佳,回笼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有些企业和个人在注册资金和会计报表上,故意作假,造成账目上的虚高,骗取银行贷款,从而削弱了农村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造成不守信用的成本较低,更加大了其违法违规操作的可能性,由此导致的失信成本,均由金融机构承担,加剧了信贷风险。

(二)内部因素

1.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信贷管理制度,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容易诱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具体经营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选拔任用制度和合理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信贷人员队伍素质堪忧。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和基础保障,也使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要想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加快业务发展,必须大力增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农村机构的信贷人才不论是业务技能、知识水平还是客户理念等方面都与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3.信息技术存在缺失。当今社会信息科技发展飞速,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技术风险无处不在。由于业务相关技术的缺失,导致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随着外协单位的介入,大量金融系统的操作和开发工作存在安全缺陷,容易发生群体性的客户资料泄密的操作风险。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缺失,没有将风险量化,缺乏高效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和客户网络关系系统,无法用科技手段将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

严格信贷业务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审批机制和构建风险防范的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实现各层次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信贷操作流程的规范化,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风险监管,降低人为信贷控制风险。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

强化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自上而下牢固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和观念;尤其是要提高信贷风险的识别水平,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信贷风险数据库和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机制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降低信贷风险;同时,构建一个财务风险分析体系,对应该重视的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加强对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的分析能力,及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针对性的衡量企业信贷风险指标,推动信贷决策的科学化。

(三)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通过现有科技力量推进信息共享,加快客户关系管理机制,通过大量的业务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衡量信贷客户的等级,同时,通过工商、环保、公安等系统手机客户信息,完整的掌握客户在某一时期的经营现状,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建立一套适合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预估金融风险。

(四)加强人员管理,构建企业文化

加强内部管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高素质信贷管理人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员工用良好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准则来开展信贷管理工作;另外,要建立信贷管理企业文化,加强诚实守信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岗位轮换、年度考核等手段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人员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谢飞. 财务公司网上银行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2005.

[2] 交通银行武汉分行 财务和风险管理[A]. .[C].: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0.

[3] 阚德梅. 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04.

[4] 李黎,齐中英. 风险理财在卫星运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5] 沈隽.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我国农村宅基地的闲置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下一篇:关于房价和外汇的涨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