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28 06:11:25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所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之大本。结合自身出国联合培养经历,提出了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13-03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优势上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上。从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已成为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思想[2]。因此,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创新能力的合理定位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对长期系统工作积累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创新能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研究工作的全面系统总结,即通过系统工作总结获得对研究中所遇到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这也是最低级的创新意识,但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二,现有理论方法在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即采用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学科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交叉学科中去寻找新的突破口,或称之为应用创新;其三,原始创新,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就意味着关键理论的重大突破或新方法、新领域的诞生。后两个阶段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第一个阶段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对问题的系统研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这样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就不能有的放矢,不能深层次地去挖掘问题的本质所在。

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摆正心态,静心、潜心做学问

通过与国外研究生教育比较发现,其实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关键体现在研究者做学问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做学问关键要“静心”,这也是我对即将要出国深造同学的一点建议,出国之前,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切勿心浮气躁、沽名钓誉,利用宝贵机会潜心做研究,利用国际平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基础是做出来的,并不是“说”出来的。基础是一种境界,是对研究工作的全面系统总结。所以做研究,一定要细、专、深,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当学生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高质量文章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所以国外大学在文章发表方面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要求。SCI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有一颗脆弱的心灵,缺少在失败面前昂首阔步的勇气,人要经受得住打击,其实任何一次打击无形之中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高,人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

在我所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一名博士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对文献中的一组实验数据进行数值仿真考核,而且采用的是通用商业软件,其实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已经吻合的较好(除了峰值),但该学生仍不满足,继续采用各种不同的模型试图对其仿真结果进行改进,虽然最终结果不是很理想,但该生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数值仿真经验,这会使得她在将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该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燃烧学大会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到国际顶尖燃烧学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上发表。另一名博士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低雷诺数条件下的翼型流场(风机)进行数值仿真研究,采用各种湍流模型试图减小数值仿真结果与文献中实验数据之间的差距,虽然最终结果还是不太理想,但该生整理出来的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流体力学杂志《Computers&Fluids》收录。可见,学术是潜心做出来的,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并及时对研究成果的总结。

(二)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

不管在哪个地方从事研究工作,学生一定要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3],实时追踪本领域国际研究前沿,确定课题切入点,从交叉领域中寻找突破口。在英国,学生申请一个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资格,一般是根据老师在学校官方网站上的课题来“竞聘”的,所以,一般在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学习生活阶段,就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即将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工作,余下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考虑的问题了,学生想怎么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导师只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以及学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只要学生的想法具有可行性,导师们都会全力支持。在研究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导师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协助度过难关。同时,导师们非常鼓励学生参加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但有一点导师非常看重,那就是投会议可以,但是学生必须去开会并作学术报告,不然会议的注册费导师不会予以报销,因为在学生做学术报告的同时,也是间接对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宣传,这样有利于增进课题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研究经费来源。当然,在学生前去开会之前,导师们会抽时间让学生把论文研究内容预报告一次,然后提出具体意见让学生做针对性修改,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三)敢于并善于总结

做研究,一定要敢于并善于总结,当然,做研究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献的大量阅读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在研究成果的总结过程中有的放矢,得到一些更加可靠、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并不一定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固然这样的经验更加让人充满斗志,但对于失败的经验,我们也要加以归纳和总结,这样才会使研究者在研究同类问题时不至于犯同样类似的错误,国家科技力量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实际上,当学生从不断地科学总结中获得知识源泉的时候,自信心就会不断增长。因为当学生研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俨然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同样具有说话的权利,可能自己总结得不到位,有些结论甚至和文献中的理论相冲突,这都不要紧,关键在于学生能找到合适的道理来对此奇特现象加以解释,即所谓的“自圆其说”,怕就怕在学生得到不同结论,而不加以深入探讨,没有具体的源头,让研究者摸不着头脑,对其研究结果直接予以否定,这是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当学生在研究中获得不一样的结论时,一定要追根究底,从权威文献中去寻找佐证,或具体指出现有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学问,要自信,但切忌盲目自信,盲目自信不仅害了自己,而且还会引导一些研究者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四)开阔视野

研究并不局限在学生所从事的本领域那块,应该试图从交叉学科中去寻找突破口,就拿投稿期刊来说,在航空航天领域,国际上就没有影响因子超过2.0的期刊,超过1.0的期刊也寥寥无几,但如果学生能把视野放宽,到交叉领域中去寻找答案,如流动、燃烧、图像、试验、计算、化学动力学等,就会发现,其实高水平的期刊远不止这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尝试,去摸索,尽全力去打开国际交流局面。失败并不可怕,至少我们获得了审稿专家的真知灼见,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对我们接下来深化自己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文献的查阅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仅盯着本学科的几本杂志,固然从中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研究深度、研究广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约,导致自己放不开手脚。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从中找到对自己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的观点或想法,并深入开展下去。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注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但如今,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往往都流于形式,能在以后学术研究工作中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的寥寥无几[4]。研究生开题,着眼点不必太大,应该在导师的课题研究范围内,结合现有文献知识的积累,确定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即可,后续工作可以根据切入点的研究进展深化、细化,这样,不但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为工程研究直接采用,而且学生在该领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入和系统。

(二)让学生充分拥有研究自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学生的思想不能僵化,当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以后,导师应实时加以跟踪,确保课题进展顺利。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导师应放手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段来研究课题内容。研究方法是一回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另一回事,在本领域广泛采用的方法固然值得借鉴,但如果换个角度,换种思维,就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导师从旁加以点拨和指导。

(三)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和管理

导师应该在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适当强化督促和管理作用,让学生能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整理成文章发表出去,其实写文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在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一个间接与国内外专家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提高自己在本领域知名度的途径。同时,提倡并鼓励学生去参加本领域顶尖国内外会议,让学生自己去和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这本身也是提升课题组学术知名度,加深本领域基础知识了解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随着课题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导师应鼓励并要求学生向高质量国际期刊冲刺,实际上,这往往是进一步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写作和总结能力的最佳渠道。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研究过程的监督。导师的严格要求并不是坏事情,因为这本身也是对导师自身修为的一种提高,是对学生的一种爱护,但切忌把主观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因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导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学术是探讨出来的。

(四)加强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管理

在英国,学校规定,导师必须每周与学生交流一次,对上周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要对下周即将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导师才能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适时加以指导。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入学后第一个月内向所在学院提交研究计划,六个月后提交详细的研究思路和可行性方案,必须开展一定的研究工作,拥有初步的研究结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即所谓的“阶段性学习报告”,针对该报告的纰漏,导师组会非常负责地协助学生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院会组织专家进行答辩,只有答辩通过者才能正式获得该校的博士生资格,正式开始博士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博士学习期限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学生想读,什么时候毕业都可以,同时学校对博士生毕业也没有硬性的发表文章要求,只要学生答辩通过,就可以获得学校的博士学位,但答辩过程非常严格,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答辩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针对学位论文中的疑问,学生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学校没有专门为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旁听一些研究生或本科课程。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而原始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创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的深化、细化。创新关键在于研究者摆正心态,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静心、忘我的境界。做学问,要自信,但切勿盲目自信,本着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追根索源的态度,一定会获得巨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殷建平.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6.

[2]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3]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3,(1):34-37.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2-53,87.

作者简介:黄伟,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

上一篇:感悟质疑导引 下一篇:问题驱动式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