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贴近学生的情境素材

时间:2022-06-28 02:59:45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贴近学生的情境素材

摘 要: 恰如其分的情境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思品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反之,情境创设的主观性、随意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品质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养成。因此,思品课堂必须从学生真实生活中选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对情境素材进行深度挖掘,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碰撞火花,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情境素材 贴近生活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思品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最终诉求决定了初中思品学科绝对不能是死板的说教,而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因此,新课标强调思品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力求使本学科贴近学生生活。

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传统的价值引导容易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再加上处于网络时代,网络中片面获取的信息与普世价值观的强烈冲突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选取的情境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知识结构,就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激发他们对思品学科的认同和喜爱。初中思品教学的最终诉求就无法实现。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的方法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选取

情境一定要是真实的而不是教师臆想的。学生的真实生活既包括学生的的亲身实践,又包括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生活。这些素材有的是学生已经觉察的,也有的是学生尚未觉察的。在课堂中创设此类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喜爱。

虚假的情境和素材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降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选取的情境素材的虚假性。比如,有些教师会在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这些课件中常常包含现成的素材,但这些素材往往具有时效性或地区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适应。将这些素材直接运用于课堂中,学生就难以产生兴趣和共鸣。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使用了“学生热爱看口袋书”这个素材,可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根本连“口袋书”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探索热情,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情境素材看似是在描述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上掺杂了教师的主观想象。它们一般是教师自己编撰的,虽然可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很多时候为了迎合要传授的书本知识,对生活场景进行了主观加工。这种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加工往往是失败的,很难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

为了真正贴合学生生活,我在选取情境素材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意就地取材,选取真实鲜活的素材。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艰苦奋斗在生活中的体现,我特意拍摄了一组照片。有学生认真学习的场景、有学校附近工人赶早等班车的场景、有学校附近起早贪黑的小贩……这些场景是学生每天上学路上都可以见到的却容易忽略的。通过这组情境素材学生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也不过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

在教《情绪是丰富多样的》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就抓拍学生情绪反应的各种瞬间。在课堂上我将这些瞬间穿插始终,让学生谈照片背后的故事,谈当时他们的情绪,反思情绪的产生、作用。因为整节课讲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格外投入,格外享受课堂,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妙语连珠。

只有基于学生真正的、现实生活的情景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热情,认同思品学科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现实意义,主动将学科知识内化吸收。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就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使之成为内在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面对教师提供的情境素材时,也会将其与现有知识建立联系。因此,在选择情境素材时也应从所教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选取素材。

比如,低年级适用的情景素材就不适合高年级学生;城市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农村学生;北方地区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南方学生;90年代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等等。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住房、家用电器等方面,回忆从小到大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以此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设计上,这个情境是为了贴合学生生活,却脱离了我市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现在的学生出生于90年代末甚至是2000年后。自他们出生,我们所在城市的人民生活已经普遍较为富裕,绝大部分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生活条件一直比较优越。他们的家庭虽然有变化,但并不像70后、80后对这种变化有明显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此情境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迎合老师,枯燥乏味。因此我事先对此情境进行了修改:布置学生课前采访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收集家中的老照片并了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者收集所在城市的旧城风貌、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些材料的收集了解过去的中国面貌,将其与今天的生活对比,感受祖国的辉煌成就,取得了较好效果。

以上案例中,原先的设计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反,过低估计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一位教师在讲解有关网络的课题时,为了展现网络提供信息的便捷性这一积极作用,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课堂上给一个学生一本书,给另一个学生一台电脑,然后让两个学生同时分别在书上和电脑上查找一个科技名词的含义,比一比谁的速度更快。这位教师原本是想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直观展示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但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现代学生对网络非常熟悉,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受得很深。所以,在未比之前,学生对这场所谓比试的结果已经了然于胸。如果不是迫于公开课的压力,则甚至可能会有学生在底下“拆台”。所以,这个情境设置的效果也显而易见。比赛的时候课堂气氛尴尬,比赛的学生尴尬,底下的学生尴尬,上课老师尴尬,听课老师更尴尬。因此,在上课之前应该将自己想象为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预设学生面对情境的感受和反应。

3.对情境素材进行深度挖掘

有些教师选择的情境素材并非不贴近学生,但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深度挖掘,学生无法感悟情境素材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八年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中,有一个观点是:在生活中不能容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也是一种不宽容的表现。这一现象在学生中广泛存在,而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选取一个好的情境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于是,授课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这个视频的故事很简单:一只拥有彩色羽毛的美丽大鸟来到了一个海岛,海岛上生活了很多其他鸟类。但他们都只有黑灰的羽毛,身躯娇小。小鸟们觉得这只大鸟与自己很不相同因而异常排斥。终于小鸟们一拥而上啄光了大鸟的羽毛。最终大鸟跌落枝头死去了。这个故事播放完以后给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但是,只是就故事说故事,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我们这样设计:视频播放完之后,保持5秒左右的安静,然后发问:同学们,你是否曾经也是这些小鸟中的一员呢?不找学生回答,再给学生5~10秒的安静。这样的挖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那么,这个情境素材就从学生的生活外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产生碰撞、火花。

再比如,有位老师在开展“中国梦”专题时采用了大量时政新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内容,还将这些新闻时政与所学知识观点有机结合。最后的点睛之笔在这位老师将“中国梦”过渡到“学校梦”“我的梦”。这样,对情境材料进一步挖掘,升华情感。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将祖国的大梦和自己的小梦结合,立意高远,激荡人心,课后仍然叫人回味。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王晓凤.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3]应永新.创设生活情境,优化思品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09.

[4]朱秋蓉.生活化情境:思品课教学的一种好载体[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

[5]张霞.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践行生活情境[J].新课程学习(上),2014.

上一篇:提高生物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下一篇: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