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线索寻找方法指引

时间:2022-06-28 09:37:55

散文线索寻找方法指引

阅读散文,要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从而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抓住作者的思路,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意。

一、散文线索常见形式

1.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人在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接触过程中,感情会不断发生变化。作者用他的思想感情变化串起过去生活的画面,从而使文章的材料有序陈列,这样,思想感情的变化就成为文章的线索。比如,《荔枝蜜》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这一展现过程,就是用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这一感情的发展过程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2.以叙事为线索

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的叙事串接起一个个画面,从而使文章的材料有序陈列,表达出作者的本意,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样,叙事就成为文章的线索。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写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通过设问句自然过渡,再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文章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3.以物为线索

生活中许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事物,如果赋予一定意义或放在特定环境中,往往能体现伟大的情感。以这样特定的“物”为线索,会使文章的寓言深刻,情感真挚,中心显得更明确。如冰心的《小橘灯》,全文以“小橘灯”为主线,紧紧围绕“小橘灯”展开,记叙了一个小姑娘在艰苦的条件下护理生病的妈妈的故事。“小橘灯”这一特殊的物,成为文章的线索。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表达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

4.以时间、地点、思绪等等为线索

有些文章中,组织材料是时间发展为线索进行;有些散文的地点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有些散文经作者的思绪为线索,通过联想和想象,使材料呈现给读者,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些游记散文游览路线为线索或者是人物行踪为线索,从而使场景一个个的有序的展现。

二、寻找线索的方法

1.以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倾向作导向

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倾向是寻找线索的关键。而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倾向,需要我们认真阅读,调动相关知识积累,使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思路尽可有显露在我们的面前,通过整体把握,细心识别,使文章的线索显形,从而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含义。我们可以从文章看,材料是按时间顺序展开,还是以地点变换展开,或者是以叙事展开,从而找到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来。

2.从特征入手,抓语言标志

如《谈生命》这篇散文的开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江春水。中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自然我们看出了“生命像什么”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因此它是此文的线索。由此可见,有的散文线索出没于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明显的提示性语言。一般而言,以标志性语言为线索,这些标志性语言极有可能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因此,找线索时,我们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当然,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散文中的“情”通常是重要线索。

3.从文章的内在脉络寻找

如在《敬畏生命》这篇文章中,通读全篇,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起先是不经意――情况令人吃惊――我感到差异和震撼――满心感到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作者内在的感情变化使文章的材料有序展开,使作者的主旨得到表达。因此,当散文中没有任何提示性的语言时,就需要读完文章后纵观全文,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感觉,把文章中隐含的起伏变化的曲线找到,当然,这条隐含的曲线可能如上面所举事例一样,是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变化过程,也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而正是这条隐含的起伏变化曲线,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了起来,有序呈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主旨,它就是文章的线索。

三、实例探究

杏 树

王也

清明节这天,我和儿子回老家扫墓。远远的,我告诉儿子:“看到那棵树了吗?旁边就是老家。”

我说的是那棵杏树,那棵从我儿时记事时起就一直生长在那儿,枝繁叶茂的杏树,如今还依然挺拔的老杏树。

因为是我老家的“标志”,每次回老家都会看到这棵树,内心总有一种触动,但都没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触动的份量。而这一次,从远远地看见它开始,到走近树旁,看着它斑驳的树干,不断脱落的树皮,干枯的树枝,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棵杏树每年都要结很多杏子。我们天天都盼着它快快成熟,由小到大,由青变黄。然而,我们是不能摘来吃的,而是要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因为很多日常用品,还有我们的书学费都要靠它支撑好一阵呢。但是,我们依然盼着它长大,有时偷偷地摘一个尝尝,更多的时候是巴望着黄橙橙的果实被风从树上刮下来,掉到地上我们就可以拾起来吃了。我至今都记得,多少次梦里一夜风雨,地上黄烂烂一片,我们兴高采烈地捡呀,吃呀。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它那嫩嫩的绿叶仍在春风中摇曳,而在叶丛中依然能看见它结出青涩的果实。看着这些果子,我心中忽然升起了那种久违了的期盼,盼着它“快快成熟,由小到大,由青变黄”,重新拾起我早已忘却的儿时记忆。

离开时,站在山坡上,我又回头望了望那株杏树,却看见老父亲站在树旁,目送我们。

忽然间觉得,我那年迈的父亲,就似那株老杏树。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实在,从老家的象征性的标志“杏树”入手,从以往的触动到这次的油然而敬,回忆杏树给童年带来的欢乐。以及杏树的沧桑变化,由能够不断地为家人提供食物,换来钱物,到今天“用它那仅存的半边树皮,用满是岁月沧桑的树干,支撑着枯枝满冠的绿叶,用尽最后一丝营养”,由此最终回归到年迈的父亲。全文紧紧围绕“杏树”展开叙事抒情。不难看出,本文是以物为线索,线索就是“杏树”。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735100)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识记数学概念和性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