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探究交流----创建化学教学的课堂文化

时间:2022-06-28 08:05:00

发现探究交流----创建化学教学的课堂文化

我们的教育教学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就本质而言,需要我们共同来创造一种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一种动、静态结合,以动态文化为主的特殊文化。课堂文化在构成上,体现出多元聚合的特征。课堂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想表述,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

目前,从中学化学教学总体上看,存在着一种弊病,学生所学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够活跃,缺乏科学方法训练,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强,老师和学生仅满足于考试所得的表观成绩。试问,书面考试成绩真的能从根本意义上反映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强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考试往往只有利于习惯知识的单纯积累的学生,而不利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实验技能的辅导,而忽略了在化学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以严格的、系统的训练,那么,长此下去就会延误化学人才甚至科学人才的培养。

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摒弃单纯地传授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既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向多元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学日益理论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笔者理解,这迫切需要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氛围,这种课堂文化的灵魂就是围绕着发现、探究和交流去设计教学和设计课堂。教师首先要注意加强自身在科学方法方面的修养与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对科学方法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现是根本,去“探究”??探究是动力,去“交流”??交流是渠道。围绕这个主题营造课堂文化,使学生获得“能力”。

一、发现??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机化学家伍德瓦德(R?B?Woodward)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R?Hoffmann)都是伟大的发现者,他们分别在有机合成实验和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恰恰是两者的发现,揭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那么,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当然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要引导、培养和鼓励学生一同去发现。例举:

酚类与醇类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为什么酚表现出明显的酸性?

苯酚显酸性是学生熟知的,但为什么具有同样官能团的醇类却不具有酸性?这个问题显然还是要从结构出发去探究。中学生不具备大л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但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苯环是一种特殊结构,会影响羟基而使其变的容易电离。这时教师就可以即时归纳得出“物质分子中,基团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一重要结论。这对培养学生善于从结构角度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我认为,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迸发出发现的火花,为今后的学习、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掘问题,同时应当鼓励、提倡学生发现问题,保护学生的发现热情,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二、探究-?提升能力的必备手段

探究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应当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探究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意义更深远。例举:

(实验探究):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加碘食盐已进入千家万户,目标是彻底消除碘缺乏病。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实验探究课。

步骤如下:

1、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以下由学生完成)

2、 提出假设:碘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I-、I2、IO3-及可能的组合,包括先期排除)

3、 设计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试剂的选择、操作的规范性。

4、 现象结论:实验现象,理论解释,得出结论。

5、 交流归纳:

思考提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和实验

反思与交流 解释和结论 实验的现象

探究离不开方法,而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增长,需要两类化学方法的结合:一类是化学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方法),另一类是化学逻辑思维工具(理论方法)。思维是“软件”,实验是“硬件”,两者互补,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学认识活动,并起着开拓化学知识新领域的杠杆作用。以上两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等手段得出结论。完成这个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性和一般方法,其意义是深远的。

三、交流-?获取新知的完美渠道

要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课堂上单纯“教课”转变成“交流”。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除知识信息的融汇碰撞之外,交流还表现在语言、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流通感应上。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过去严肃、安静却僵化的课堂转变成轻松、活泼与和谐的课堂,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易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理想氛围。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讨论、上台演讲、自由发言、书面表达、课后交谈等,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课堂环节。例举:

1、给出结构,讨论“尿不湿”原理。

尿不湿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探讨尿不湿原理,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为什么会尿不湿?真的尿不湿吗?这样的问题出发,根据物质结构,应用极性基团的亲水性理论,顺理成章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这样设计问题,学生不会感到空洞无趣,反而能够饶有兴致地去探究,去交流,从探究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从化学平衡原理出发,讨论自然界与平衡相关的问题。

如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大气环流平衡、食物链平衡、生态平衡等。把学生带到在生活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 探究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

综上,发现、探究、交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上一篇:中小企业局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总结 下一篇:基于最适金融结构原则的金融体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