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经济的“陷阱”

时间:2022-06-28 05:37:24

也谈中国经济的“陷阱”

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特别是经济史,常常纠结于“发展还是不发展”的命题。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不发展的困局和成因,因观点的不同,都可以罗列出许多资料。

我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史实际状况的,要数伊懋可(Mark Elven)教授。他曾长期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任教,后来转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20年前我去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恰逢他也从澳洲来牛津访问,我们有过深入的学术流。伊教授提出过一个“高度均衡陷阱”的理论,被很多中国经济史学家采纳。他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在宋代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传统经济的框架内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到了明代和清代,技术进步停止了,农业生产几乎没有剩余,生产的增长仅仅够上人口的增长,亩产量和人均产值都处于停滞状态。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增加投入,以刺激技术进步。由于增长停滞,没有剩余,不可能增加投入,于是技术没有进步,只能造成生产继续停滞。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所谓的“高度均衡陷阱”,仅仅依靠中国经济自身力量已经不可能跳出这个陷阱。进入近代以后,外来技术和外来资本刺激了中国经济,使它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外来影响仍然很有限,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只有中国人均5.7美元,而且除了沿海沿江地区,广大内地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所以中国经济从总体上说,仍未跳出“高度均衡陷阱”,仍然处于不发展状态。

按照伊懋可的理论,中国经济真正跳出“高度均衡陷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事实上,也是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才推动了第一波的发展浪潮。以开放促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自我循环,行政控制下的自我满足,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了作用,进而推动了技术进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证实了跳出“高度均衡陷阱”所带来的经济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又面临新的发展困境,破解难题的办法仍然要从跳出“陷阱”的角度去寻找。扩大开放,倒逼改革,进而以技术进步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想这也是从近现代经济史中可以获取的教益。

伊懋可关于中国经济史还提出了第二个“陷阱”的理论,他认为水利是中国经济的又一个陷阱,故称为“水利陷阱”。他说,中国缺乏水资源,河流多泥沙,降雨量分布不均,森林植被少,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自然禀赋。所以历来是前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建水利设施,后代不得不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修这些低水平的水利设施,或兴修新的水利工程。这样,即使有社会剩余,也会被消耗殆尽,无法形成技术进步所必须的社会积累。伊懋可在自己提出的这个理论面前,表现出的是宿命和保守。他甚至认为,现在还看不到中国跳出这个陷阱的办法。

在跳出第一个“陷阱”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剧烈变化,由此招来自然的严厉报复。年年兴修水利,年年遭遇水旱灾害。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大坝工程,多少前无古人的旷世杰作,却无法匹敌全球气候的灾害性变化。这似乎应验了“水利陷阱”的说法。并且,由这个理论引伸开去,我们又看到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还是森林植被极佳的区域,甚至秦汉时期塞外风光还可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来描绘。但是现在,荒漠化、沙尘暴成为整个华北、西北地区的威胁。现在连雨水充沛的云贵地区也常曝干旱和石漠化的新闻。今年的长三角和整个南方广大区域高温酷暑,旱情十分严重,而北方则大雨滂沱,水涝成灾。至于工业发展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触目惊心,全球性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气候变暖,大范围的雾霾影响,水体污染,食品安全危机四伏。人类的生存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因此如果把“水利陷阱”的概念作合理的放大,应该称为“生态陷阱”。

问题是中国究竟能不能跳出“生态陷阱”。我们不像伊懋可那样悲观。我觉得破解之道是有的。如果继续以跳出“高度均衡陷阱”的改革开放的气势来推动经济增长,以较高的社会积累投入到转型发展中去,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看做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事业,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抓手,走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我们就有可能跳出“生态陷阱”。

前路漫漫,中国人将在不断探索中前行。但是回望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史,我们没有理由丧失信心。

上一篇:面向基础教育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 下一篇:摭谈语文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