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精神

时间:2022-06-27 07:11:01

浅析非营利组织精神

提要非营利组织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引出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概念,着重论述非营利组织精神的含义及特性,总结出非营利组织具有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不进行利润分配的非营利精神、非强制性的志愿参与精神、高度的服务合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精神;公益精神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政府组织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研究》(07JA630068)

中图分类号:C2文献标识码:A

非营利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点出发,讨论非营利组织精神,很有必要。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非营利组织(简称NPO)主要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尤其在八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强调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国际上对此有很多不同称谓,如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得到发展。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兴起,根据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立法原则》,我国法律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如下:“在特定的法律体系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而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但是,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在此列。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点。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非营利性。这是非营利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②非政府性。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与政府组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责任主体;③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既不是国家政府的附庸,也不是企业及市场的从属,而是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独立社会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加入该组织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意识,自觉自愿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⑤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增进社会公益。

二、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非营利组织文化。非营利组织文化即第三部门文化,是指第三部门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是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推动其进步的力量之源。透过第三部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有属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们不难归纳出第三部门的文化内涵。第三部门文化既秉承传统,又不断将传统文化升华,主要包括: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无私奉献的思想意识以及以人为本的运作理念,等等。

(二)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和概括。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处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因此,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是非营利组织从事人员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表现非营利组织精神的非营利组织名类繁多,包括妇女组织、社区居民组织、环保组织及人权组织等等,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平均每个的活动领域达4.15项之多,少数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更是多达十几个领域,这就使得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此外,非营利组织精神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非营利组织或从事人员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工作作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等方式体现非营利组织精神。

2、进步性。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向,不屈从于大众文化的层次,也摒弃了腐朽落后的文化,是被精炼后的先进的非营利组织文化。因此,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先进性,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从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来看,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区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体现了价值观上的先进性。

3、时代性。非营利组织精神不是一种僵化的文化,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非营利组织精神也各不相同,每个时代的非营利组织精神都是当时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文化成果的反映。

三、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构成

(一)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管理大师杜鲁克提出非营利组织应以使命为先,在其《非营利组织经营之道》一书中所言:非营利产品“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无主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使天真无邪的儿童长成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年,使有伤痛的患者获得痊愈……。”所以,非政府组织的设立,不是为了少数人或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为了营造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这种公益性价值取向内在的要求非政府组织承担其实践行为和倡导社会公益的责任,把公共价值融入组织中来。

非政府组织是现代公益文化的有效传播者,是现代公益精神的无形培育者,是现代公益事业的身体力行者。它所倡导的伦理标准为社会公益文化的养成树立了目标,即无私的奉献、道德承诺、公益使命优先、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容社会的多元性并维护社会公平、对公众负责任、公开和诚实、慎用社会资源、服从法律。可以说,“一切由第三部门所代表并实施的公益事业,都是对思想史上的人道主义的弘扬和升华,都是对哲学史上的人本主义的普及和实践”。

(二)不进行利润分配的非营利精神。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就公开表明不为拥有者积累利润,不以组织和活动作金钱交易,不进行投资和利润分配。为此,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设置都是为了追求非营利的公共目的,若某个非营利组织以追求营利为主旨,那就改变了其所属的范畴性质,隶属于市场领域而被驱逐出非营利公共部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组织的服务就不能产生利润,只是所产生的利润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能用于分配。按萨拉蒙的说法就是“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非营利组织也许在一定的期限内积累一定利润,但是这些利润必须返回团体使命所规定的工作中去,而不是在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显现了非营利组织道德属性,使它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最终推动着道德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三)非强制性的志愿参与精神。非营利组织不靠权力驱动,也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基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之上的自觉自愿的奉献和付出。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公民自愿性组织,为公民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并为公民满足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与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机制和平台。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平等自愿地结合在一起,按照民主、协商、对话等原则,通过民主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非营利组织的要害在于公民可以不依靠强制权力而存在于一个组织形态当中,它与民主、自治的精神同在。非营利组织体系内部,各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是自主地去开展各种活动的,而不是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公民参与发展活动,培育公民参与意识,使广大公民拥有健康的政治心理,在全社会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的行为准则及评价标准,提高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促进政治意识文明的发育和成熟。

(四)高度的服务合作精神。与其使命相适应,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仅重视城市地区,更要关注农村地区。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等,同时还应有企业等经济社会组织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扶贫活动以及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等。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提高了人民的合作意识、培养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合作能力等等,促进了社会资本的产生。所谓团队合作精神,简单来说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非营利组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形成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非营利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五)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社会领域里,同样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们去冒风险,探索未知领域,尝试新方法和新事物,并以巨大的热忱投入所从事的事业,引导和推动社会创新。非营利组织同样也要在活动中遵循效率原则。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利润取向,但同企业一样,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追求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虽然非营利组织所动员的资源主要是来自捐赠、资助和志愿人员,不必向企业那样对投入资源进行等值的补偿,但是非营利组织必须要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要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社会效益。这样,非营利组织才能继续从各个方面获得资源,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具有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除了上述几项非营利组织精神外,还包括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等,这些非营利组织精神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万智慧将其作用界定为以下几点:第一,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第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第四,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第五,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第六,作为我国民间社会的代表力量,开展各种涉外活动。

我们要不断锤炼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精神,用非营利组织精神引导非营利组织走向文明、高雅、健康、和谐之路。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嘉燕,洪瑾.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信息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

[2]张志刚,侯庆敏.第三部门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J].理论界,2006.

[3]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万智慧.加快非政府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上一篇:酒店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