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时间:2022-06-27 02:16:20

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从无数个课堂走过来,也曾为这无数个课堂做过无数次努力,课堂早已成为我们播种希望的地方,然而,这土壤是否真正适合生命的成长呢?我们似乎很少认真去思考。笔者已经听过无数节示范课、教研课以及很多专家的讲座,从他们那里也汲取了不少宝贵的东西,现就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调动主体参与兴趣,给课堂确定预期的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意识,对学科失去兴趣,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成果,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将是一句空话。但主体的参与兴趣不能单靠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不断变换花样去吸引学生。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学生的一方,不仅要有参与的兴趣,更要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品质。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才是获取知识的主体,而不是有花样就有兴趣,没兴趣就不参与,这样,很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甚至推卸责任的心理。因此,老师完全可以事先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任务是登上六级台阶,大家为这个目标要努力攀登,迎难而上,争取到达胜利的顶峰。学生有了责任的课堂和为目标而拼搏的课堂,其实也给了他们体尝艰辛,体验成功的场所。没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认识和“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志品质,生命就缺少了韧性。

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运作

一个符合课改精神的课堂必须是充满问题的课堂,老师在一节课中能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能否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运作的关键。问题就像一道道关闭的大门,需要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学生在寻找钥匙、打开大门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他们思维发展、智能提高的过程。同时,在一个“寻找钥匙”,主动探究的课堂上,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方向。

三.尊重主体感受,给课堂注入人文的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每一位”都有不同的特征,都有被人欣赏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强调:“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不能要求他们在同一个方面达到同样的水平。就像我们要求学生跑步爬上一座山,要在同样的时间到达同样的地点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反常”行为,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他们要么走不动了,不愿意走了,要么迷失了方向,要走丢了。老师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引导,或者给他们确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一个奋斗着、快乐着的课堂上,生命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喜悦。

四.重视主导者的“解惑”作用,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新课程要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在“放手”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旁观者,而弱化甚至摒弃了“传道受业解惑”的功能。传统教学中死讲硬灌的做法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我们固然要舍之,但并不意味着不讲。教师既然需要“解惑”,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才能堪当此任。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也要有一桶水,否则,“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地方多了,甚至连这一杯水都不给学生了,师也就不必成为师了。只有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没有老师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评价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停留在已知的状态。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之所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援疑质理”,就是因为先达能使他的“疑”得以解开,能将“理”讲透彻。在一个不能将思维引向纵深的课堂上,生命的感悟就缺少了层次和深度。

五.课内与课外结合,实现课堂与生活的链接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同样,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提倡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及时地运用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让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但如何链接,不能只凭借想象,也不能只看生活的表象。比如说,今天学了《我的母亲》,于是生活的链接就是让学生都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学生体验一次生活不难,难的是走向生活后持续生活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更要培养这种能力,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走出社会都有用武之地。有了生活内容的课堂,生命的绿洲就有了宽度和广度。

在解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这个主阵地变得水草丰茂,成为生命生长的绿洲,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邵亚梅,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上一篇:《乡愁》的情景教学法 下一篇:有效课堂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