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情景教学法

时间:2022-10-01 12:04:02

《乡愁》的情景教学法

一.教学说明

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新诗歌单元,第一次真正学习新诗歌。计划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习时让学生朗读课文,仔细品味,体会感情,同时穿插“学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认真感悟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

2.认知目标:学习用形象表现抽象(即意象)的写作方法。

3.美育目标: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课文重难点

1.重点:感悟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难点: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即意象的体悟。

四.教学过程

1.情景性导入

师:上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抒情歌曲《故乡的云》,听完后请大家说说这首歌表达了歌者什么样的感情?(画面上,天空漂过淡淡白云,歌者疲惫忧伤的眼神及深情的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歌曲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明确:它唱出天涯旅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师:这首歌的演唱者费翔祖籍大陆,出生于台湾,当时台湾当局不顾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鼓吹两个中国,并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问里,切断与大陆的一切联系,甚至邮电往来,结果导致无数家庭一朝分离,便从此生死两茫茫。费翔的母亲与外祖母也是其中之一,而这样的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在当时的台湾比比皆是。正因如此,诗人余光中创作了曾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强烈共鸣的《乡愁》。(自然引出课文)

(情景性导入功能:用一首优美抒情的思乡歌曲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自然引出此诗的创作历史背景,调动学生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鉴别人间善恶美丑的欲望)

2.情景性导入的再次渗透

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配乐朗读,并请大家说说对这首诗的感受。(边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边朗诵课文,听完后请学生自由作答)

明确:余光中生长于南京,求学在厦门,最后却被迫长期飘零于孤岛。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怎能让他不哀愁?不忧伤?让我们带着他的哀愁与忧伤齐读这首诗。(读时指导学生对节奏、重音的把握)

师:不知大家留意这首曲子没有?它叫《思乡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作品。马思聪早年留学法国,解放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广州音乐学院任教。在“”横行期间,饱受,被迫流落国外,其一直渴望回到祖国怀抱,但终因重病缠身,抱撼而去……。可以说《思乡曲》正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写照。而华人对祖国家园所特有的这种执着与眷念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有没有谁也和着这首曲子为大家表情朗诵一遍?(学生们自读准备后纷纷举手,课堂气氛活跃)

(情景导入法继续渗透功能:马思聪及《思乡曲》的介绍,不仅沿续而且加重了学生对思乡主题的理解与体会,再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加上绵长忧伤的小提琴曲,学生几乎能触摸到诗人那呼之欲出的感情律动,并一品诗人的思乡之苦,起到了整体上把握诗歌感情的作用。)

3.重难点突破

学习指导

师:说起乡愁,不只今人,古人因交通不便,也是“识尽愁滋味”。大家能回忆几首有关乡愁的古诗吗?(学生答)

明确:有《静夜思》、《回乡偶书》、《黄鹤楼》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说到《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无限凄凉的断肠情怀,情中景寓,景中含情,这便是诗歌的意境(板书)。

这种意境主要由诗中具体形象传达出来,如:枯藤、老树、昏鸦……而这些能把看不见的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事物就叫意象(板书)

师:大家要想真正领悟一首诗的意境美,就要从找意象入手并加以体会,请大家找出《乡愁》中的意象。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师:这些意象分别伴随在诗人的哪些成长阶段?又让人联想到了什么?并由此让你体会到诗人与亲人间怎样一种感情?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很快答出,并对第二个问题很感兴趣,能畅所欲言,再水到渠成的总结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板书)

(在学生描述过程中,老师补充一.二节内容)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板书补充出第三小节的板书内容。(学生演板极有可能将“我坟墓母亲”连在一起)

明确:如果儿时、青年时与母亲、妻子的分离只是短暂的,可以用邮票和船票联系,还有聚首的那一天,那“坟墓”则让人们阴阳两隔,永不相见,这该是人生莫大的悲痛,所以“连线”应去掉!(板书)

师:全班分成两大组,一小节、二小节分读,三小节轮读(注:如合唱中的两声部唱法一般)(反复读几次,让学生读出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师:在成长中成熟的诗人在经历个人的悲欢离合后,又面对一份什么样的情结?

明确:与祖国大陆的爱国情结。(板书)

师:隔开“我”与大陆的真的只是一条浅浅的海峡吗?(讨论)

明确:隔开海峡两岸人民的不是距离,而是政治,是逆潮流而动的台湾政府,它造成两岸人民的痛苦,民族的遗憾、国家的不完整!

师:第四小节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燃烧成整个民族的痛苦,那如何了结这民族之痛呢?(学生齐答:祖国统一!)

师:(总结)《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单纯而内涵丰富的意象来比喻小时、长大、后来与现在的乡愁,化虚为实,将乡愁具体化。赋予独特性,既浓缩凝聚了广大时空,又延绵了无边乡思,尤其最后一节更将乡愁推向极至,暗示只有祖国统一,才能了结乡思之苦。

4.终结性情景法:最后大家再一起来欣赏由著名播音员陈铎朗诵的这首《乡愁》。

(终结情景法功能:在深刻参悟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后,再整体欣赏这首极具美感的诗,不仅能营造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更能让学生再次体会诗歌所特有的那种节奏音乐之美,同时起到一个课堂教学首尾呼应的作用。)

雷圣艳,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上一篇:警惕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误区 下一篇: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