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节目“去说教化”初探

时间:2022-06-27 09:51:30

少儿节目“去说教化”初探

[摘 要]精品节目是频道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但在少儿电视这一领域,新颖趣味又富有教育价值的优质节目还很稀少,并呈现出教在乐先、价值观单一的“说教化”特征。本文提出了我国少儿节目中较为普遍的“说教化”的几点表现,并对改善对策进行初探。

[关键词] 少儿电视节目 寓教于乐 受众 传播权力

通过“社会化”这一进程,我们从无助的婴儿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认知能力的人,并熟练掌握着生于其中的社会习俗。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同龄群体互动之外,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中介,其中,少儿电视节目又担纲引导教育儿童成长的角色。然而,我国的许多少儿节目并未很好地遵循“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原则,而是以灌输的方式促使儿童背记一些知识,顺应成人制定的某些准则。“说教化”或许并非节目制作人一种有意识的方法论,却时常在节目中无意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少儿节目成人化,主持人幼稚化

吴冰沁在《少儿·成长·电视》中认为:“对童年经验这个‘史前世界’的‘追忆’和‘缅怀’情结往往使成人以审美的态度面对儿童,选择并留存那些能满足成人审美欲望的经验模式。”成人的审美期望影响了制作的风格理念,因而在少儿选秀节目或竞赛中,装扮成熟、“浓妆艳抹”的选手并不少见。同时,为追求笑声不断的现场效果,编导和主持人也常常诱导他们说出超出年龄而雷倒一片的“无忌童言”,这种“讨好卖乖”虽被称之“可爱”,实则是以孩子稚嫩的认知作为取悦成人的娱乐消费。相反,主持人自身却不时做出“装嫩”的幼稚化举动,最常见的是学着儿童的腔调与之对话,著名学者廖奔甚至表示这是在“把对方当作仍在牙牙学语的低幼儿”。

二、教育高于娱乐,强推道德楷模

在儒家文化“文以载道”的传统下,单纯的娱乐并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可,少儿节目也被定位为“第二课堂”而非纯粹的游乐场,“受教育”比逗孩子开心重要。节目往往预设一个教育目标,树立完满的道德楷模,以制作人自身的解读替代小观众的思考探索,例如在节目末尾问道:“XXX为什么交不到朋友呢?”这种问题就如同有奖竞猜,很容易从刚才的节目中找到浅显的答案,这也就屏蔽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更像是一种道德训诫。另外,个别节目在塑造同龄榜样时又能让人看出编排的痕迹。某位少儿节目制片人在文章中表示,制片人要随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一切都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去观察社会、选择题目,增强喉舌意识。”表述虽然正确,但这种思路置于少儿节目制作的语境中是不恰当的。

三、推崇精英主义,呈现城乡差异

“说教化”还体现在推行几乎唯一正确的榜样精英或价值观,少儿节目的城市化倾向就是典型的精英主义,面向城市和面向乡镇的节目数量严重失衡,大多数节目侧重表现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生活,城乡差异较为明显,而据2008年数据,中国近4亿儿童中80%为农村儿童,像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这种对真实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也有所展现的节目比较匮乏。教育学者罗伯特·霍奇指出,儿童在观看电视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注意到电视节目的内容,更会对所看到的东西将节目与其日常生活中一些意义体系联系起来进行“解读”,因此,为培养小观众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节目需要有足够的贴近性,正确引导他们融入环境,认识社会。数量众多的才艺或知识竞赛节目是精英主义的另一种体现,但即使竞赛类型本身多样,仍然反衬了少儿节目形式的贫瘠。

从以上几点表现来看,“说教化”的概念与表现不应仅限于“生硬地灌输道理”的范畴,判断节目的说教味是否太浓,不仅在于其在节目形态上是否以“说”为手段,还要看它在节目定位上是否刻意以“教”为归依,在表现手法上是否又因为空洞的说教而忽视了少儿对趣味性的需求。少儿节目“去说教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分观众群体,找准节目定位

制作少儿节目首先应精确地定位受众群体的年龄阶段,分析其认知特征,对应设计节目,例如根据西方心理学家的划分,3至7岁的儿童处于“感官期”,他们“根据显而易见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其认知的显著特点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因而要求节目节奏稍快,并具有较大容量。另外,道德的发展也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随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少儿节目应该有明确的市场细分,采取多样化的经营策略,针对性地设置节目风格内容。如注重合家欢的迪士尼频道也下设了分别面向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多个子频道,而我国的中央级频道的少儿频道与大部分省级上星少儿频道是多年龄段共用的,例如湖南金鹰卡通卫视就将观众群分为4 个层次:0—6 岁的幼幼群体,7-14 岁的少儿群体,15—19 岁的少年群体以及 20—45 岁的青年群体,跨度过宽,收视的指向性分散。

二、以快乐为本,倡导启发式教育

孩子们希望电视节目像自己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有玩闹、有创造,提供多渠道的尝试,允许个性化的答案,满足多样化的要求,并帮助他们做出某种判断”(吴黄娟)。寓教于乐,“乐”为形式,“教”为内容,而不应越界,正如美国知名的尼克罗顿(Nickelodeon)国际儿童频道主管Tom Ascheim谈及频道的教育观时所言:“我们从不奢望让教育变得快乐,我们要做的是,让快乐变得有教育意义。”这种快乐来自轻松幽默,来自真情实感,来自在“启发式教育”下自我发现的喜悦,来自不被轻易否定,来自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重视,萧山广播电视台的《宝贝星计划》是一档演播室与外景有机结合的体验类少儿综艺节目,标称“不说教”、“不模仿”,“每一个孩子都是明星”,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少儿参与传播,保障传播权力

少儿节目应摈弃居于长辈视角进行说教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少儿节目也承担着情绪宣泄的功能,他们的思维方式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有利于心理平衡,少儿希望电视节目能抒发他们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希望电视节目能传递他们自身的讯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模拟性的判断”,所以他们也希望能参与到制作中来,并获得成就感和群体归属感。菲律宾GM电视台有一档名为Five and Up的儿童节目,纯粹由9至14岁的孩子制作,内容包括体育活动、异域风情、手工制作、讲述故事等等,生动有趣。同时,“去政治化”、“去广告化”也被众多国外学者视为儿童传播的权力之一,即“儿童传播儿童有免被政治与商业剥削的权利”,如英国公营电视台BBC规定旗下两个少儿频道不播放广告,由属下公司向全球销售少儿节目和开发衍生产品,其经营利润用于补贴频道。而我国少儿频道产业链还不够完整,尤其在衍生周边产品一环上比较薄弱,“去广告化”的操作空间较小。

四、节目形式多元化与平等化

根据CSM媒介研究的调查,2010年全年动画片播出量占所有青少年节目的73.5%,青少年专题、青少年表演及其他节目的比重明显偏少。少儿节目应保持新鲜感,而“教育”也应从单纯的道德教育扩展为丰富有趣的简单技能教育,这也是节目创新的一个思路,英国BBC开办的数字频道CBBC每天播出的Xchange节目包括Xpress、Xplore、Xtreme三个板块,通过介绍最受欢迎的运动与游戏带领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而SMart和Planet Cook两个节目则培养孩子们在艺术和烹饪方面的技能。另外,针对少儿节目的城乡差异现象,还应注重对特殊儿童、农村儿童的关照。

随着各地少儿频道的开办,少儿节目日益增多且丰富,同时也更加暴露了说教气息过于浓重的短板。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电视的本质就是放松娱乐,对少儿节目而言,教育是建立在以快乐为本的品质上的附加价值,这一目标需要由更多的电视人以更贴近、更友善、更科学的制作理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伟《国外少儿频道概况》[J].市场观察·媒介.2004,11

2、吴冰沁《少儿·成长·电视》[J].中华传媒网-学术网. /3O887l

3、吴黄娟《少儿节目编导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今传媒.2009,07

上一篇:穿越电影的审美心理机制 下一篇:日本电视之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