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插嘴”擦出智慧的“火花”

时间:2022-06-27 09:06:25

让数学课堂“插嘴”擦出智慧的“火花”

[摘 要] 面对学生的“插嘴”,教师既要及时回应,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善于捕捉有效资源,顺水推舟,引向深入,从而让“插嘴”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插嘴”现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嘴;智慧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个别学生打断教师讲课或者其他学生发言而插嘴”的现象,很多教师因为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完不成既有的教学任务而置之不理,甚至责怪批评,从而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可供学生研究和思考的“生成资源”. 事实上,学生的“插嘴现象”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学生插嘴往往有着多种原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在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有了即性的思考,有的是脱口而出,有的则是深思熟虑后的急于表达. 因此,面对学生的“插嘴”,教师既要及时回应,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善于捕捉有效资源,顺水推舟,引向深入,从而让“插嘴”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 及时回应,避开“毫无意义”的

插嘴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会突然不顾及教学秩序而插嘴(除了极少数可能是捣乱或者管不住自己),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受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启发,突然有了自己新的独特的想法或思考,因为一时激动,来不及举手而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是瞬间思考,所以这些想法,有的可能会因为“思维偏差”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干扰,但作为教师,我们既不能因为“插嘴”是有价值的就大加赞赏,也不能因为有的是影响正常教学而恼火万分. 比较科学的办法是,首先对学生的“插嘴”及时给予回应,迅速寻找学生插嘴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避开毫无意义的“插嘴”.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倍的认识”一课时,在展示完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讲评后――

师:画错的小朋友改一改.

大部分孩子都开始低头看自己的作业,或修改,或看看其他,也有的在发呆、无所事事,这时一个孩子叫道:“老师,没错的呢?”

师(马上说):没有错的小朋友坐正.

师(再补充一句):我们的小朋友真棒!

……

显然,学生的“插嘴”于教学而言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教师如果不予理睬,学生就会一直纠结于此,反而会影响后面的学习. 及时的回应,既能将这一毫无意义的现象避开,也能增加一次对学生教育的机会. 当然,如果仔细分析学生这一“插嘴”后的心理,若学生出于一种表扬的需要,则要看这一“插嘴”的学生平时的成绩怎样,是不是这次“插嘴”有异于平常,教师再根据这些情况作出教学选择,这样往往比机械呆板的回答要好得多.

■ 因势利导,巧待“正确插嘴”

课堂中,当学生的“插嘴”内容正确时,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巧妙链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就此引向深入.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开始部分――

师: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小数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50米赛跑的成绩是7.9秒.

生2:我的身高是1.4米.

……

师: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板书:小数的产生)

李斌“插嘴”:不一定要用小数的,分数也行啊.

上述案例中,当教师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通常用小数表示”引入小数这个概念时,学生插嘴说到了“分数”. 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一信息,及时引导学生:“你说得非常好,那你知道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吗?什么样的分数我们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呢?下面一起来研究. ”这样巧借学生的“插嘴”,顺水推舟,自然地引出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就此展开新课教学的话,学生的认识定会由肤浅走向深入.

这样的评价往往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只是要注意的是,这类评价要恰当,既不能冷漠,也不能过于激情,要让学生恰当地感受到教师的鼓励.

■ 将错就错,善待“错误插嘴”

当然,学生在插嘴的时候,很多时候可能由于思维不缜密或者思考有偏差而出现错误.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信息,将错就错,借此暴露学生的错误原因,在思辨中提高认识.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这一课时,在教学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一样多,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各有多少毫升”时,当我引导学生思考两杯果汁从原来到现在发生的具体变化以后,要求学生说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时――

生1:求甲杯用200+40=240(毫升),求乙杯用200-40=160(毫升).

生2插嘴:不对,应该是用200+80和200-80……

师:用“80”对吗?

生(齐):不对!

师:那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想到“80”吗?

生:我知道了,他一定是想到了是甲杯比乙杯多80毫升.

……

表面上看,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插嘴”是错误的,他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正确思维,但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儿出现的“80”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个学生已经通过观察甲、乙两杯果汁的变化知道了“甲杯原来比乙杯多80毫升”这个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借题发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甲、乙两杯果汁原来的关系.

这种“插嘴”背后暴露出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由于与课堂的节奏并不同步,因而它的出现确实容易让课堂节奏发生变化. 这时,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忽视或者提醒学生等会儿的策略,其是有效的,但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其他学生具有相应思维的基础上,让这类学生进行思路阐述,这样就可以让课堂进入另一个境界了.

■ 追本溯源,妙待“问题插嘴”

教学中,如果我们看到学生“有话要说”,作为教师,不要因为怕影响教学进程而不予理睬,而应顺应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有话要说”可能不但对教师有启发,更会给其他学生带来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创新性的思考.

笔者在教学“倍数和因数”(苏教版教材第八册)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比一比,想一想:8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4的倍数都是8的倍数吗?”在讲解这一道题时,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接着组织大家以集体交流的反馈形式完成. 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关于两道题目的理解都没有太大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一组题目时,还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举例验证的方法. 我看大家都说得很好,理解得也比较透彻,也就没有过多得再强调. 就在我准备让学生们思考下一道题时,班上的孙杨同学“插嘴”了(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思考),下面是上课时的片断.

孙:朱老师,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 (孩子迫不及待了,抢着站起来说)

师:你说吧,别着急,想说就要说清楚. (我示意孩子慢慢说)

孙: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 (孩子的声音小了)

师:是吗?那你大胆地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我看孩子有些迟疑,故及时鼓励他)

孙:我觉得凡是4的倍数只要再乘以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就是8的倍数了. (孩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师:是这样吗?刚才我们不是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验证了吗?请大家对孙杨的观点也进行验证验证. (同学们纷纷举例验证)

一生:老师,我验证了,我用4乘以6,等于24,24是8的倍数. 所以我觉得孙杨的发现是对的.

一生:老师,我发现不对,我用4乘以7,得28,但是28不是8的倍数.

……(学生纷纷举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在举例的过程中,凡是认为对的同学他们都是用4乘以的哪些数?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我发现只要用4乘以一个双数,所得的结果就是8的倍数. (对对对,教室里认同声音一片)

生:老师,现在我认为,只要把4的倍数乘以一个双数,就一定是8的倍数了. 这也是一个规律.

师:大家想过为什么吗?

……?摇

上述案例中,在原教学设计原本没有这一幕,但当孙杨同学突然“插嘴”,我及时给予他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后,虽然他的发现不完全正确,但正是他的这个有些“问题”的反馈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激起了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在观察、验证中探索新的发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是主动的. 正是一次追本溯源的反思过程,成就了一段学习的精彩,擦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

总之,“插嘴”作为课堂中的常见现象,教师不但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它、善待它,更要学会从这些现象中及时捕捉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深化学生的课堂思考,让课堂走向更开放的境界. 善待课堂上的“插嘴”,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堂,更加喜欢数学思考. 小学生的“插嘴”现象很正常,其往往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教师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捕捉并分析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地掌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从而让自身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让以后的教学更加靠近学生的实际.

上一篇:几何证明方法的探索 下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