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面临六大问题…

时间:2022-06-27 12:01:49

经济复苏面临六大问题…

经济复苏面临六大问题

农业部农研中心研究员温铁军在《亚太经济时报》上指出,中国经济复苏面临六个问题。

一、投资方向问题。去年以来的各项财政和投资政策主要倾向于国有部门,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率为负值,这种非理性投资方向必须改变。

二、企业的有效供给不足。

三、垄断产业如教育、医疗、邮电、交通等部门价格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或下降幅度很小。

四、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严重,而刺激消费的政策专对少数人提供优惠。

五、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增长率下降,占人口70%的农民长期处于半自给自足状态。

六、中国1985年提出“梯度发展战略”以来,随着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东

西差距越来越扩大。

由市场来决定国企退出的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张军扩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不是一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条件下消极被动的权宜之计,不能有卖掉效益差的、实在经营不下去的企业而将效益好的保留下来的思想。

他认为,首先要针对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有功能,对它进行正确定位,决定在哪些行业和领域需要保留或退出。国有经济的进退是一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不能绝对地割裂开。在国有经济调整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楚现阶段哪些领域是国有经济必须进入的领域,明确调整方向。其次要明确告诉投资人,哪些领域民间资本可以自由进入。在市场准入明确、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让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投资人有自主的选择权,通过竞争决定这些国企该不该退出,退出的方式也要由市场力量来决定。

亏损的国有企业是不可改造的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教授在《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9-10期“亚洲经济真的复苏了吗?”一文中说,在某种程度上,亏损的国有企业是不可改造的,唯一的办法是控制住金融机构,不再给亏损的国有企业输血,让那些亏损企业逐步关门倒闭,把各种生产要素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资本重组中资产流失很难消除

樊纲在1999年10月22日的《经济学消息报》发表的“资产的买卖与‘资产流失’”一文中说,资产的买卖,有了四种资本流失的可能性:1.因资本估价的主观性而错认为发生了资本流失;2.因利益冲突而指责可能并不存在的资本流失;3.因所有者努力不对称而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定价过低”式的资本流失;4.也因所有者努力不足而发生个人拿好处式的资本流失。

樊纲说,上述这几种情况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由资本的特性、资本重组的特性、以及国有资产的特性所决定的。更多的学习、宣传、教育、约束、监督以及政策调整,可以缓解这些矛盾,使其较少发生,但只是程度问题,并不能使它们消失。更何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使它们消失所付的成本,可能比使它们消失之后的收益更大。

引入企业控制权的退出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在一份国企改革课题报告中建议,引入企业控制权的退出机制。

企业控制权表明企业财产的控制主体。一般来说,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所有者最有积极性控制企业;当企业处于亏损和无法偿债的境地时,债权人最有积极性重组企业;当企业面临倒闭时,企业内部人最有积极性挽救企业。企业控制权处于竞争状态,无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而国有企业的企业控制权处于封闭状态,即一旦经营者获得企业主管部门的授权,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只要主管部门不免其职,其他行为主体难以挑战其拥有的企业控制权。企业控制权的封闭性是导致企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就必须通过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构建企业的治理机制。

粮改政策尚存矛盾

1999年第5期的《战略与管理》发表了徐德徽的文章“1998年粮改”。文章认为,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1998新粮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继续,但政策设计尚存一些矛盾:

1. 价格形成机制的矛盾。新粮改希望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价和保护价共同形成,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但在新粮改政策中,收购价格实际上演化为国家定价,而二级市场的价格是由国家粮企顺价销售而来,势必高于上一个时期的收购价,结果必然是粮价持续上涨。这就背离了完善价格形成的初衷。

2. 企业自主经营与保护价敞开收购相矛盾。新粮改的政策之一是实现政企分开,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一个面向市场、独立决策的法人主体。但是新粮改中有关国有粮食企业必须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原则,实际上又给国有粮食企业赋予了政策性的职责,从本质上剥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3. 限制一级市场与粮食产业化的矛盾。新的粮食政策禁止个体、私营经济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直接进入粮食一级市场,导致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对大规模粮食原料和优质粮源的需求受到影响。

上一篇:从全球视角看通货紧缩 下一篇:我国首例反倾销案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