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至高的准则

时间:2022-06-26 09:11:52

以人为本:至高的准则

“‘凡是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政策,坚决不出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事情,坚决不实施’。这‘两个绝大多数’的要求,已成为指导四川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原则。”

――张学忠

征地拆迁:失地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

省委、省政府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一向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省委书记张学忠在省委全会等各种会议上多次集中强调、部署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先后25次作出批示,要求“哪怕举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确保失地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省长张中伟批示:“安居才能乐业,否则难得长治久安。”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全省形成了集中全面行动的工作格局。截至2005年12月底,我省拿出了212亿元,相当于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0%,全部兑付应兑补偿费;安置农房拆迁户14余万户,占拆迁户的83.5%;安置城镇拆迁户35万余户,为应安置户的98.66%。

就业再就业:民生之本

近几年,我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再就业9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今年6月底比去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次是下岗职工明显减少。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由2002年高峰期的67.8万人减少到今年6月末的2.3万人。三是就业渠道方式更加多样。到今年上半年,全省仅在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就达到516.4万人。最后是就业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再就业援助制度,实施了再就业救助工程,开展了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已经延伸到所有城镇街道、重点乡镇和社区。

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我省自1986年开始,从基本养老保险人手,拉开了社会保险事业改革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0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将所有应该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纳入覆盖范围,尽快实现全覆盖”,使我省初步建立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生有所补、失业有助”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保多项指标位居西部之首。

2005年,我省又建立起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失业保险资金筹集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全年共筹集失业保险费8.2亿元,向8.5万名失地无业农民发放失业保险金,尽力使其“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

医疗卫生:惠泽百姓

2005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建国以来四川规格最高、反响最大的全省卫生改革与发展现场会议,制发了省委2号文件,勾画了我省2005~2010年卫生事业的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了构建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大服务体系,是我省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05年,省级财政卫生事业预算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64%。同时,新增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专项资金3.05亿,相当于过去20年省本级财政农村卫生投入的总和。各市(州)卫生事业预算普遍都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长10%以上。如自贡市在确保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富顺县资金配套的基础上,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求自行启动荣县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仅此一项去年就多投入1000多万元。

教育:“民心工程”

200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3个亿。强力推进民族地区两基攻坚。到2005年,共向民族地区投入资金14亿元,相当于民族地区实施《行动计划》前10年的教育投入。《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了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缩短了与内地教育的差距,被广大群众誉为“民心工程”。

我省还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5年,通过中央支持,省上配套共筹集71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工培训。“十五”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80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2460万人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日益提高,群众送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热情空前高涨。

上一篇:成都三环路拆迁窝案侦破始末 下一篇:拓宽发展空间 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