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2-06-26 04:53:17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指出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应做好以下工作: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客户;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改革银行内部管理体制,适应优质客户需求。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客户营销 营销策略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规模经营已不适合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银行业务交易量的规模不能代表所获利润的多少,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来自于10%的顾客,高端、优质客户市场是银行利润最重要的来源。可以肯定,竞争结果将是对客户市场重新分割。因此,对21世纪的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可以掌握客户,就可以掌握市场,掌握了财富的源泉。

一、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表现。目前,市场营销已进入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范畴,其管理效果表现为:

(1)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塑造自身形象,各家银行形象鲜明的行为已成为客户识别银行的显著标志,“窗口”岗位采取了限时服务、微笑服务等服务方式,增设客户座位,努力营造一个舒适的经营环境,来使客户满意。

(2)各家银行纷纷增设了分支机构,以便布满城市大街小巷、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来拓宽产品销路,竞争市场份额。众多的营业网点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加速了市场资金流动。

(3)业务种类多样化银行先后推出了定活两便储蓄、有奖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形式满足了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

(4)大力开展业务宣传。为配合新产品的出台,银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业务宣传,如:散发传单、刊登报纸广告等[1]。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环境的新变化

1.客户需求与购买行为的变化。银行客户需求变化是决定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公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开始关注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有了理财需求。同时由于金融产品品种多样化、复杂化和专业化,使得一般客户完全依靠自己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对个人财产进行安排已显得越来越困难,需要专门的投资理财顾问协助客户理财。

进入WTO以后,银行的客户逐渐走向全球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增大,因而从资金运转方式、融资途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客户有原来单一的生产、建设企业转变为资本股份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统一化和营销网络化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企业或集团类经济实体。银行和公司的关系也会从简单的信贷关系,转为投资建设、海外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服务关系它们对银行的需求已不仅是常规的存、贷款和转帐结算服务,迫切需要的是银行能够为其提供技术含量的综合化服务,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并对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技术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影响到市场、客户行为和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银行数据大集中。数据大集中是对分布在各个网点的业务数据,以及与业务相关的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并对客户的重要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发现客户需求和明确客户质量和成本,使银行达到业务创新和加强与优质客户关系的目的。银行运用信息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新的渠道接触以前难以接触的客户,与客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降低关系的维持成本,为银行提供新的服务工具、手段以及营销运作模式[3]。

三、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发展策略

1.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目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二八定律”,意思就是说银行80%的利润是来源于20%的客户。而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之一就表现在如何寻找这20%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国外银行普遍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模拟和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客户忠诚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数据仓库。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很容易地找出这20%的优质客户。例如,当一个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利率下浮的要求时,银行可能在这单笔贷款上亏本,但却可能在其他业务上赚钱,但是由于银行对该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不知道他到底是否优质的客户,而不敢轻易作决定,那就影响了服务效率。

2.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优质客户。在深化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主动开发挖掘新的优质客户。要深入研究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明确长期的合作群体和服务群体目标,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合作关系巩固起来。

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群。从现状来看,这三类客户的成长性都非常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GDP的贡献度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加快和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三大类客户都将有更快的发展。上海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创业板的出台,将使上市公司数量有较大的增加,上市公司的总部。销售总部。上海总部以及投资管理总部纷纷在沪设立,对商业银行来说机会更大。同时,上海为了实现“十五”期末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GDP30%以上的目标,将会在政策上继续加大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力度,高科技开发区的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5]。

从这三大客户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是一个快速成长的群体,代表未来的市场方向,而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高成长性的客户,伴随着客户的成长而成长。加大对这三大客户群的拓展力度,分享这些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是新形势下的公司客户策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关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如果现在不积极介入,等于将这一市场让给外资银行。

四、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与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中非市场因素比较多,这种关系的持久性较差,有可能经不起客观经济利益的考验。构建新型的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与普通客户比较,优质客户在服务效率、服务品种、服务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有时还有利率、费率上的优惠要求。

在服务上质量上,优质客户的要求。往往要比一般企业高。除了要求银行提供上门服务,流动银行服务外,常常会提出相对商业银行目前科技支撑能力而言较为超前的金融需求,如大型优质公司客户要求利用银行的电子平台随时查询下属企业现金余额和流量等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6]。

五、改革银行内部管理体制,适应优质客户需求

争取优质客户市场不能简单地从满足外部需求来考虑,还要从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以优质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1.加强上下级行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对于优质客户抱怨最多的效率问题,解决的办法其一是从纵向上提升服务层次、减少管理和审批环节,加大上级行直接经营的力度。对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客户,商业银行应组成由总、分、支行客户经理组成的服务小组,开通“直通车”,提高评估。业务审批的效率。其二是从横向上加强银行各级机构的营销部门。产品管理部门。技术支持保障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参与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方案设计、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形成统一的整体[7]。

2.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捕捉企业和项目信息。在新兴客户市场上,谁先掌握信息,先进入了他们的圈子,谁就可能占据主动地位,赢得客户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比如,加强同政府部门。委办的联系,及时掌握优质高科技企业或项目的信息;加强与证交所。证券公司投资部等的联系,获取优质企业计划上市的信息;还要加强与外资委、外资协会、外经委、外资银行的联系,获取跨国公司投资意向等方面的源头信息,只要比别的银行更早掌握信息,就可以占据先机,并且构筑起他行的进入堡垒。

3.要对新兴客户研究制订分类的信用评价体系、贷款政策和策略。因为新兴客户都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是针对 传统成熟企业设计的,不完全适合对它们评价。因此,对前文所述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等潜在优质客户,我们都必须在信用评价上做出一定的修改,制定分类的信贷指导政策,以便做出更全面、准确的判断。

4.完善客户经理制和产品经理制。商业银行不仅要进一步深化客户经理制,培养市场营销的主力军,通过纵向畅通的客户服务系统,集中优势对优质客户进行差异化营销,同时还要根据产品品种或类别设置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的管理、销售推进和开发,作为与前台业务营销和客户经理相适应的后台。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职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优质客户服务体系的两条主线[9]。

5.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除了进行上述改革和制度创新外,还要进一步改革激励约束机制。作为服务性 行业,银行产品的销售存在于服务过程中,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换句话说,银行市场营销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营销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10]。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为迎接加入WTO后的客户竞争提供人才保障。

六、结束语

总之,巩固现有优质客户、挖掘潜在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应对“入世”挑战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外要积极组织对优质客户的营销,满足其金融需求,对内要改革组织机制、管理体制,从信息、产品开发和管理机制、上下级行联动机制、客户评价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营销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少英: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对策[J].内江科技 2006年第8期,P17~P23

[2]崔键光: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环渤海经济嘹望 2006年第12期,P28~P30

[3]鲁业铮:客户关系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 2007年第1期,P30

[4]赵源泉:银行的客户营销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2期

[5]常嘉亮: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P37~P40

[6]曲延涛:银行营业机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D].天津大学 2007年4月17日

[7]韦海峰:商业银行重点客户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06年11月6日

[8]张念萍:建立我国商业银行VIP客户关系管理体系[J].改革与战略 2005年第11期P93-P95

[9]杜业松:客户营销理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06年11月6日

[10]李孝峰:试论商业银行实施客户满意营销管理[J].济南金融2005年第6期P39~P41

上一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风险及对策 下一篇:网络营销工具在营销各阶段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