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探讨

时间:2022-06-26 01:02:19

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47-03

输血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部分,输血治疗成为临床伤病员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在许多情况下成为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救治病人的措施.但是,和其他临床治疗方法一样,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些甚至很严重。因此输血的安全性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80年代初确定HIV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后,输血的安全性不仅成为输血界和整个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就近来研究较多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病毒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1.1 HIV1/2:众所周知,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三个途径之一。HIV-1型呈全球性分布,因此对全世界各地的输血安全构成威胁。HIV-2型呈地区分布,但也可经血液传播,据WHO统计,全球HIV感染者中约5-10%为经血液感染,因此是预防和控制爱滋病的重要方面。此外,由于其和其他传播方式(性、吸毒、母婴)比较而具有的自身特点,输血是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最能取得显著控制效果的HIV传播途径。我国以前HIV感染者很少,普遍认为HIV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威 胁还不是现实问题。现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说了,据防疫部门统计,我国98年底检出HIV感染者超过一万例,而到1999年9月底已超过1.5万例,增加速率显著加快,而且已在职业卖血者中发现一些HIV感染者,因此HIV威胁输血安全在我国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整个医务界和整个社会的重视[1]。

1.2 HTLV-I/II:HTLV(成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分I型和II型,病人感染后导致造血系统受损,后果严重。该病毒主要流行于日本西南部及美洲西海岸。我国以前报道少,认为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很低,为此目前并未要求对血液作相应的常规检测。但最近有报道称在福建山区发现较高感染率的人群,因此HTLV病毒对我国输血安全威胁的程度要等到对该病毒在我国流行情况有全面调查研究后才能作出判断[2]。

1.3 肝炎病毒

1.3.1 (1)HBV和HCV:这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左右,因此严重威胁我国的输血安全。HCV在我国人群中也有相当的感染率,而且在检测中由于技术原因还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详见后),因此也是对我国输血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2]。

1.3.2 (2)HDV和HEV:此两个肝炎病毒亦可经血液传播,HDV感染后机体必须同时感染HBV的情况下才能在体内复制引起肝炎,HEV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但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1.3.3 (3)HAV:一般不把甲肝病毒列为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因为它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但文献中已有少数报道报告经血液感染HAV的病例。当机体感染HAV后,有几天至一周时间存在病毒血症,即血中带病毒。如果此时此感染者(当时无症状)献血,则血液带HAV,输给他人即会造成HAV传播。因此当甲肝患者排除其他传播途径时要考虑有无经输血感染的可能[4]。

1.3.4 (4)非甲-戊肝炎病毒:目前经输血感染肝炎的感染者中约有5-10%通过免疫学检查尚不能确定其病毒的属性,因此可以肯定尚存在一种或几种经血传播的肝炎病毒,目前称之为非甲-戊肝炎病毒(NonA-EHV)。关于这种(类)肝炎病毒,目前研究中已有一些进展。

①HGV(庚肝病毒):于1996年克隆成功,以前亦称为GBV-C。现已确认该病毒经血传播。但研究资料证实该病毒不是主要在肝细胞内繁殖,亦不引起典型的肝细胞破坏和肝炎病理变化及临床肝炎表现,因此,许多人认为不应称之为肝炎病毒。由于临床症状少而轻,因此对输血安全威胁不明显。目前没有证据表明HGV是输血后非甲-戊肝炎的病原体。

②TTV: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经血传播,由于其临床后果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尚不清楚。

③SEN-V:由意大利科学家于最近发现,用免疫学方法检查以前保存的非甲-丙肝炎感染者标本,发现83%为该病毒阳性,因此很可能该病毒是一种威胁输血安全的病毒,但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5]。

1.4 巨细胞病毒(CMV)和EBV:均可经血传播并造成肝脏和其他器官损伤。CMV感染对于器官移植者和新生儿的输血安全威胁特别大。

1.5 小病毒B19:尽管在人群中感染率低,但该病毒抵抗力强,造成造血组织损伤,后果严重,因此已引起大家的重视。

1.6 脘病毒和新克-雅氏病毒:在英国出现疯牛病后,在英国人中也发现了一些表现类似疯牛病和人克-雅氏病(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为老年性痴呆)的患者,称之为新克-雅氏病。从分布看显然可能是传染病,并可能是经污染疯牛病病牛组织的食品传播。由于在新克-雅氏病人的淋巴细胞中已发现该病毒的病原-结构变异的 Prion(亦为疯牛病病原体,为一种细胞内蛋白质,又称脘病毒),因此理论上存在经血传播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 明其可经血传播。

介绍上述可经血传播的病毒是希望能对输血病毒安全面临的挑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里必须指出两点。首先,尽管有那么多病毒可经血传播,但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输血目前已非常安全。同时应该强调指出,尽管风险已很低,由于输血后传染病的后果严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而且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2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由于通过上述措施还不能确保接受输血病人的安全,输血界正在大力开展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的研究和应用。从理论上讲,通过病毒灭活处理杀死血液和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病毒,能确保输血的病毒安全性。但要研究开发出能处理全血和各种血液制品,并能杀死所有可能污染血液的病毒(包括病毒种类和数量),在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现在已取得了意义重大的进展。所有主要血浆蛋白制品均已能通过适当的病毒灭活处理技术进行病毒灭活,基本保证了其病毒安全性。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基本成熟并已用于临床。红细胞制品和血小板制品的病毒灭活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相信,病毒灭活的血液制品的广泛应用必将进一步显著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

3 相关病毒筛选与输血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输血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采供血机构已经建立了严格可靠检测方法在献血前筛除可能含有致病因子如 HIV、HBV、HCV 等的献血者,但对于 SENV、TTV TSE、HGV 这几种可经血液传播而致病性尚不肯定的因子的控制方法仍在探索之中。

从输血安全出发,对某几种因子进行筛选应基于科学的依据是:(1)这几种因子经血液传播;(2)这几种因子对受血者组织器官存在或可能存在损害;(3)筛选的方法有效。但目前,几乎所有的输血专家不支持血液筛选,且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在进行上述几种因子筛选, 也无相关的国际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由于各国行政当局重视,输血研究的进展,已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并大幅度提高输血安全性,总的来讲输血已非常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和许多其他医疗中的问题比较发生率已经很低。但是,考虑到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性质严重,危害大,因此输血安全仍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必须继续竭尽全力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Martina H.New hepatitis virus discovered . Molecular Medicine Today, l999,5(1l):462.

[2] Umemura T, Yeo AE,Sottini A,et al .SEN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ransfusion-associated hepatitis . Hepato1ogy,2001,33(5):1303.

[3] Nordbo S A ,Krokstad S ,Winge P ,et al .Prevalence of GB virus C (also called hepatitis G virus) markers in Norwegian blood donors. J Chin Microbiol ,2000,38(7):2584.

[4] Abek. G B virus-c/hepatitis G virus. Jpn J Infect Dis ,2001,54(2):55.

[5] Peter R ,Foster R, Brenda D .Studies on the removal of abnormal prion protein by processe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human plasma.Vox Sang,2000,78(1):86.

上一篇:临床医学期刊文稿常见语法错误分析 下一篇:谈皮肤科教学中的示意图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