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00:48:48

输血自我总结

输血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输血安全性;临床分析

当前医学领域,手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急救手段经常被使用,而对于普通的外科手术来说,一般在手术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因此,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安全性则成为了普通手术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能否成功、及时、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患者体内,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院选取的100例患者中有78例接受了输血,我院护理人员对患者输血后的情况时刻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护理。笔者通过我院的实践调查讨论研究关于普通外科手术的输血问题[2],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其中,有78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在78例进行输血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45例,女性患者共33例,患者年龄在20~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7岁。78例患者均进行了普通外科手术,并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在手术中进行输血的患者共67例,术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共11例。

1.2分析方式 由护理人员对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接受输血的患者的状态进行记录,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24h内要时刻对患者的状态保持观察,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患者在普通外科手术中输血问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3]。

2 结果

在接受输血的7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过调查,该患者接受我院输入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600ml[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为1.28%。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所患的病症为肝癌破裂出血,经过我院急诊以及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后对患者进行干部分切除手术,该手术为手术中输血的手术,患者输入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总计600ml,其中悬浮红细胞为5U,冷沉淀凝血因子为16U,患者进行的输血量占人体内总血量的0.76%,该名患者在手术中输血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身体上出现片状荨麻疹,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逐渐消失,而除该患者外,另外77例患者在输血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总体来说,在普通外科手术中进行输血是较为安全的。

3 讨论

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对患者进行输血无疑是十分寻常的,而若是输血准备做的不足,则很可能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的是患者在进行输血时或在接受输血后,被输血人产生了血液方面的新疾病或因输血而导致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异常表现[5]。

由于输血关系到人体的安全健康,因此,输血使用的装置均应经过反复消毒且封存在真空袋内,避免设备出现污染等情况,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当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后,患者轻则出现身体不适,产生血液疾病,当输血不良反应严重时,很有可能威胁患者自身的脏器,甚至严重时可招致患者身死。当前我国的医学技术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普通外科手术中的输血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着,由于对输血安全认识的不断加深,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的注意程度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因输血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不断下降[6]。

在我院普通外科手术进行的输血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也说明了我院在输血的安全性方面做得较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在输血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用实际数据证明了自体输血在众多输血类型中的优势地位,在我院进行的此次调查研究中,78例患者所采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均是滤除亚甲蓝光化学灭火病毒以及包细胞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血浆[7],因为血浆自身进行了严格的消毒,这将会大大地减少在对患者输血的过程中大大地降低细菌的出现,严格的消毒有效地控制了因输血而导致患者出现的血液疾病等,并且,它还能够将白细胞所引起输血的不良反应想到最低,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虽然我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方面完成的较好,然而,仍然有可能出现失误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首先要考虑输血的必要性,当输血处于可输可不输的情况下时,尽量减少对患者进行输血,以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若是患者在手术中失血过多,要根据患者情况,必要的话则应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一切操作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主[8]。

笔者认为,首先应观察患者是否有输血的必要性,当确定患者必要输血后在对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减少患者的输血总量,有效地降低患者在输血中可能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综上,在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输血时应首先选择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对于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庆,徐双梁,廖娟娟,等.430例普通外科手术输血安全性的临床分析[J].2012,14:50.

[2]王丽,曾丽红,易亚萍,等. 滤除白细胞输血降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5):1168-1169.

[3]周柏发,孙波,杜雪冰,等.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血型患者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2):77-78.

[4]张丽丽,黄亚绢,李志强,等.前置胎盘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安全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265-267.

[5]欧文闻,陈传贵,蔡茵莎,等.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04:297.

[6]陈兴智,许建荣,吴敬林,等.血液标本集中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03:299.

[7]林甲进,裘晓乐,朱碎永,等.Rh(D)阴性孕妇贮存式自体输血安全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05:510.

输血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 输血前;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安全;感染性血清标志物

为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现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8359例输血前患者5项血清传染性指标检测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住院及门诊患者8359例,男、女比例正常分布,年龄0~92岁。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送检。

1.2 试剂与方法 HBsAg、抗-HCV、抗-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抗体采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阳性者用ELISA法确证,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抗-HIV初筛试验采用酶联双抗原夹心法,试剂购自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出现阳性结果则送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生化速率法检测,正常参考值为

1.3 仪器 日立7080生化仪;KHB ST-360酶标仪(上海科华);TYPE ST-36W自动洗板机(上海科华)。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8359例标本总阳性为2081例,占24.89%,其中ALT 627例(7.5%),HBsAg 1020例(12.20%),抗-HCV 96例(1.15%),抗-HIV阳性64例,后经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阳性32例(0.38%),TRUST阳性164例(1.96%),经ELISA确证阳性为142例(1.69%)。

2.2 不同年份输血前五项阳性率见表1。2007年阳性总数为419例(26.31%),2008年阳性总数为656例(24.97%),2009年阳性总数为858例(24.88%),2010年1月~3月阳性为148例(21.39%)。

表1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输血前五项检测初筛及确诊阳性检出情况(例,%)

年份总数ALT(>40u)HBsAg抗-HCV抗-HIVTRUST抗-TP

20071592103(6.45)237(14.88)15(0.94)0(0)33(2.08)31(1.95)

20082627171(6.51)366(13.92)35(1.33)8(0.31)43(1.64)33(1.26)

20093448307(8.89)348(10.17)41(1.19)21(0.61)75(2.18)66(1.91)

2010(1~3月)69246(6.62)69(10.92)5(0.72)3(0.46)13(1.83)12(1.73)

合计8359627(7.5)1020(12.20)96(1.15)32(0.38)164(1.96)142(1.69)

3 讨论

3.1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因输血感染某些疾病的例子时有发生。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输血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避免给医院带来医疗纠纷,也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原则,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查是非常重要的[2]。输血前后病原体检测包括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等[3]。

3.2 通过对8359例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HBsAg和抗-HC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20%和1.15%,与文献报道HBsAg感染在10%~15%之间[4]、抗-HCV阳性率0.51%~3.9%[5]相近。ALT高于正常值为627例,占7.5%。虽然ALT并非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的特异性指标,但可从侧面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如肝炎等疾病引起的肝损伤等。ALT检测作为丙型肝炎的替代试验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但

作者单位:530001广西南宁市第八医院检验科

仍有其他已知或未知的肝炎病毒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HCV“窗口期”和HBV隐匿性存在的风险:丙型肝炎感染早期ALT升高发生的时间大大短于ELISA法检出抗-HCV的时间,通常检出抗-HCV的时间约70 d,而检出ALT升高发生的时间约在2周~2个月;对于HBsAg阴性的慢匿性HBV感染者而言,有时ALT也会不正常[6]。我国是一个HBV感染的高发区,而医源性感染传染性疾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输血前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非常必要,不但可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感染,也可以为医疗中的举证倒置提供依据。

3.3 8359例受检者中有164例(1.96%)TRUST初筛阳性,后经ELISA法确证阳性患者142例(1.69%),阳性率高于有关文献报道的1.10%[7],假阳性率为13.4%,说明TRSUT法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与文献报道一致[8]。由于TRUST法是检测TP患者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是TP筛选试验,易受某些传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如麻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造成假阳性[9]。因此对TRSUT法初筛阳性标本需进一步用TPPA或ELISA法进行确诊试验。

3.4 本研究中抗-HIV初筛阳性64例,后经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32例,阳性检出率为0.38%,明显高于全国人口HIV平均感染率0.05%[10]7倍多,这可能与本院就医患者流动性大,某些人员从业复杂有关。从表1结果来看,抗-HIV阳性例数逐年增加,阳性率也逐年递增,说明HIV在我国感染流行的形势不容乐观。性传染疾病正逐渐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由大城市向小城市以及农村,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AIDS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已有近百万人感染。HIV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1]。因此,加强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扩大筛查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减少因输血或其他引起的医疗纠纷,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可提醒医护人员加强个人自身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01.

[2] 葛冰磊.1204例患者输血前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4(7):115.

[3] 王全立.中国的输血安全管理.中国输血杂志,2009,22(9):705-709.

[4] Lai CL,Ratziu V,Yuen MF,et al.Viral hepatitis B.Lancet,2003,362:2089-2094.

[5] 付涌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873-874.

[6] 季阳,王迅,郑忠伟,等.重新评估献血者ALT检测的意义.中国输血杂志,2009,22(7):521-522.

[7] 陈善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输血及手术患者梅毒抗体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42-143.

[8] 武建国.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相关问题.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316-320.

[9] 黄波,钟方才,纪红星,等.3种梅毒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评价.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10-11.

[10] 季阳,郑忠伟,蔡辉,等.控制输血传播艾滋病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中之重.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2):959-960.

输血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疾病 残余风险 评估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90-01

现阶段,部分国家采用风险评估模式对输血传播疾病进行残余风险的评估。通过残余风险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有效筛查的方法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使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提高[1]。而我国属于HBV的高发区,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能够给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将对我院血液中心检测的数据进行HCV、HBV、HIV的残余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06-2013.06期间我院205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29.7±7.6)岁。按照献血的次数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初次输血:未有输血史,并且在此阶段只有一次输血者,共126患者,平均年龄(27.5±8.3)岁。多次输血:在此阶段输血,并且此阶段的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者,共79例患者,平均年龄(29.8±9.4)岁。

1.2输血者血液的筛查与确定

(1)血液初筛。应用EIA双试剂对血液中抗-HCV、抗-HIV以及HBsAg进行筛查[2]。

(2)确证试验。采用RIBA试剂、Western blot的方法以及中和试剂对任何一项双试剂检验中的反应性的血液标本予以检测。

1.4残余风险的计算

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FTD)=P(FTD)×WP/LTR。P(FTD)指初次输血者病毒的阳性率。WP指某种试剂对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时间(天)。LTR指病毒感染之后持续感染的时间(天)。

(2)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RD)=P(RD)×WP/I。P(RD)指多次输血者的血清阳转率。因为多次输血者会定期输血治疗,前一次输血合格的输血者,再一次输血的时候血清中病毒指标转阳,所以多次输血者的阳转率等于多次输血者的病毒指标转阳数与多次输血者的人数值比。I指多次输血者血清阳转的平均间隔时间(天)。

(3)总输血传染病毒的残余风险(R)=多次输血者比例×R(RD)+初次输血者比例×R(FTD)。

1.5采用EIA病毒后残余风险的评估

在此过程中对145份输血标本进行了EIA检测,其中EIA初筛抗-HIV、抗-HCV、HBsAg为阳性的3份、阴性有44份。其平局结果的合理性及正确性已得以验证。同时计算采用EIA后,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

2结果

初次输血者共126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63(2/126),抗-HCV的阳性率为1/126(1/126),抗-HIV的阳性率为1/31(4/126)。多次输血者共79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79(1/79),抗-HCV的阳性率为1/40(2/79),抗-HIV的阳性率为1/13(6/79)。经残余风险公式计算初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2、1/12、1/321。多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41、1/23、1/324。多次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与初次输血者相比残余风险较高。HCV、HBV、HIV总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4、1/14、1/322。通过EIA后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是1/313、1/21、1/106。

3讨论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输血者保证血液质量管理,血液检测新技术的推行,相关输血政策的法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使用EIA对HCV、HBV、HIV检测的残余风险各是1/34、1/14、1/322。其中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由于加大了多次输血者的体检和输血质量监测,能有效增强血液质量,减小输血的残余风险。HIV的阳性者绝对数量较小,个别阳性输血者的增多对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应加大输血者的体检健康要求,宣传血液安全知识的力度,在输血前指导输血者认真如实阅读血液健康咨询表,避免有高危行为生活方式的人只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能够有效减小血液风险。并且进一步加大标本量也能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总之,密切加强多次输血者的检测力度,增强输血时血液质量健康的要求和血液安全的规范,倡导输血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积极采用EIA后,输血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明显降低。对血液质量具有保障作用,减小输血时的残余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憬惺.中国输血传染 HIV、HCV 和 HBV 的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25):924-925.

[2]陆祝选,邱昌文,商昌友.南宁地区献血者 HBV 感染的检测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3,4(26):366-367.

[3]刘霞,尚桂芳,王飞.2001-2004年深圳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2(8):130-131.

作者简介:

输血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

输血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也逐年增加[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九项指标。笔者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输血科接受配血试验并在临床进行输血者的输血前血清标本2656份,男1620例,女1036例,年龄2个月~89岁,平均(40.5±30.6)岁。

1.2检测项目及方法

采集输血前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做输血前项目检测。ALT采用IFCC推荐方法(试剂由四川新成公司生产);乙肝5项采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CV(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梅毒采用TURST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IV采用ELISA法(试剂由北京金豪公司生产)。所用试剂均经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批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结果

2656例患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总异常率为29%(771/2 656)。其中,ALT升高(以>40U/L判为异常)258例(9.7%);HBsAg阳性206例(7.8%),HBsAg和HBeAg双阳性49例(1.8%),HBsAg和HBeAg及抗-HBc阳性25例(0.94%),HBeAg和抗-HBc及抗-HBs阳性21例(0.79%),抗-HBc阳性29例(1.1%),抗-HBc和抗-HBe阳性18例(0.67%),抗-HCV阳性103例(3.9%);抗-HIV初筛试验阳性3例(0.11%),报疾病预防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证阳性3例;梅毒阳性6例(0.22%);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2例(0.075%);HBsAg阳性和ALT升高35例(1.3%);抗-HCV阳性和ALT升高16例(0.6%)。

3讨论

3.1本次检测结果表明,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总异常率相当高。尽管输血在临床治疗中是不可替代的方法,但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也时有发生,并由此引起医疗纠纷[2]。因此,一旦受血患者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输血前的检测结果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对患者负责,而且为患者的输血安全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输血并非是HBV、HIV、TP、HCV传播的唯一途径,能否明确是否为血源性感染显得日趋重要,由此体现了受血者在输血前做血清学检测的重大意义。

3.2输血前血液结果指标检测已被列入我国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可使医院掌握并保留患者有关资料作为依据,以备以后信息反馈和临床需要。通过输血前检测不但能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又可提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消毒措施[3]。医务人员可针对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特别是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思想高度集中,养成有秩序的良好工作习惯,防止差错发生。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样,交叉配血前应复检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的Rh(D)血型。正、反定型可发现亚型或血型抗原减弱,对可疑血型还必须进一步做其他血清学检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输血科最关键的工作,进行血清学检测,对患者而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对医务人员而言,发现潜在的传染源,有助于在诊疗和护理时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患者、医院和供血单位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洪亮,赵俊杰,徐志新等.1008名受血患者输血前血液5项标志检测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6,13(3):204.

[2]宫济武,李淑萍,周航等.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 12(8):567.

输血自我总结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腹水超滤回输腹腔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2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在左下腹、右中腹进行腹腔穿刺,连接导管,通过滤过器,在负压泵作用下形成超滤,浓缩后的腹水经静脉导管自右中腹回输入腹腔。结果 超滤后患者体重下降,腹围缩小,尿量增加,血肌酐下降,总蛋白、白蛋白上升(P<0.05)。补体C3浓度上升(P<0.05)。结论 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有效、安全、简便、副作用少。

【关键词】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不多。我院自2004年开始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该病3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住院患者,男23例,女9例,年龄31~65岁,平均46岁。本组病例经过限水、限钠、利尿、补充白蛋白和放腹水等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腹水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其中乙肝肝硬化腹水22例,酒精性肝硬化腹水7例,不明原因的肝硬化腹水3例。25例表现为少尿,2例无尿,10例有明显呼吸困难、腹胀难忍等压迫症状,2例并发脐疝。27例腹水为渗出液,5例为漏出液。

1.2 治疗方法 采用WLFHY-520型电脑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北京伟力公司)。患者取平卧位,左下腹、右中腹常规消毒,将穿刺针与导管连接固定,腹水自左下腹导管引入动脉导管内,设置正压泵流速为150~250ml/min,腹水经滤过器时在负压泵的作用下形成超滤,将水及中、小分子物质滤出,浓缩后的腹水经静脉导管自患者右中腹回输入腹腔。全过程为密闭无菌操作,每次滤出液体4000~8000ml,每次治疗时间为1.5~3h,每1~2周超滤1次。

1.3 治疗效果的监测 观察体重、腹围、24h尿量,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腹水中钾、钠、氯、总蛋白、补体C3的水平。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及腹水补体C3的水平变化 见表1。

表1 32例肝硬化患者腹水超滤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 (略)

2.2 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变化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肾功能和血清蛋白的变化 (略)

2.3 不良反应 浓缩腹水腹腔回输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仅1例出现低热,未做处理,次日自行热退,未发生血压下降、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的临床终末期表现之一,约占肝硬化腹水的16%,其发生为肝硬化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标志。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限水限钠、大剂量应用利尿剂、放腹水等,但效果不理想。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治疗技术,但由于并发症多,适应证窄,使它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进进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成为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一大进步。我们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效果观察,对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体会:(1)症状改善明显,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因大量腹水所致的呼吸困难、腹胀难忍等症状有明显改观,体重、腹围均有下降,24h尿量均有增加,同时所有患者胃纳增加,精神状况改善,住院时间缩短。(2)能改善肾功能,增加利尿作用,对预防肝肾综合征有一定作用。贾树人通过对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浓度及肾功能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腹水回输后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受到显著抑制[1],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本组资料中治疗后血浆肌酐和尿素氮降低,尿量增加。(3)对防治腹腔内感染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肝硬化晚期患者常常合并腹腔内感染及内毒素血症。胡大荣报道,超滤出来的腹水中有高浓度的内毒素[2]。本组资料也显示,腹水回输腹腔后,腹水中的补体C3浓度均有所提高,由于超滤后腹水中内毒素血症水平减低,补体C3浓度增加,所以腹腔抗感染能力增强,自发性腹腔炎发生的机会减少。(4)节约费用。据文献报道,同位素示踪试验证实,回输腹腔的白蛋白部分重吸收入血,从而提高了血浆渗透压[3]。本组资料显示,腹水回输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所增加。(5)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刘丽敏等报道,与腹水静脉回输治疗相比较,结果表明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在防止感染方面有明显的优势[4],故其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方法明显减少。治疗后有2例出现低热,其他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贾树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浓缩回输腹腔的疗效观察.四川医学,1992,(6):335-336.

2 胡大荣.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852.

3 陈永德.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评价.传染病信息,1998,11:108-109.

输血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 换血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2-118-02

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其中枢神经毒性,严重威协新生儿生命和健康,存活者多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7月开始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整个过程无需手动操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治疗组为2005年7月~2009年3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9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ABO溶血病进行换血术者24例,Rh溶血病者9例,原因不明者16例。男29例,女20例,男女比5∶3;足月儿38例,早产儿11例;出生体重小于2500g 12例、2500~4000g 31例、大于4000g 6例。换血日龄4h~3d。黄疸出现时间最早为生后1h。对照组为2005年7月以前应用旧法换血的患儿30例,在年龄、性别、体重、胎龄等方面与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

1.2换血适应证

凡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并经家属同意者均可考虑换血:(1)血清TBIL>342μmol/L(20mg/dL);(2)血清TBIL>256μmol/L(15mg/dL),有严重感染;(3)有早期胆红素脑病者。

1.3 方法

换血前均禁食6h,用苯巴比妥(10~20)mg/kg静脉注射镇静,置红外线保暖床上,取仰卧位。①对照组:30例采用桡动脉-外周静脉双管同步抽注法,穿刺桡动脉作为抽血通路,通过三通管接肝素液,抽血用20mL注射器及废血袋。穿刺一条外周静脉作输血通路,以20mL注射器人工同步抽注,开始以每次10mL等量换血,以后以每次20mL等量换血,每次抽注速度按(2~4)mL/(kg・min)。②治疗组:全自动换血法组换血途径:均采用桡动脉-外周静脉,桡动脉留置针通过三通管一端接肝素液的延长导管,另一端接输液管为排血,输液泵控制排血速度。外周静脉穿刺后接输血管经恒速输液泵接输血袋。换血速度:排血泵速度=输血泵速度+肝素液注射泵速度。排血泵速度开始设为100mL/h,根据血压相应调整,逐渐增加至200mL/h,输血泵速度相应增加。两组均在换血过程完成时停止排血,急查血常规,根据血红蛋白数值确定继续输血量。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校正χ2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黄疸

治疗组49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406.11±27.32)mmol/L,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198.53±18.10)mmol/L。30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409.2±31.65)mmol/L,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203.7±21.41)mmol/L。经过1次换血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下降50%左右。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

2.2并发症

两组换血前后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治疗组49例患儿中,感染3例,颅内出血1例,无一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照组30例患儿中,感染7例,颅内出血2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3讨论

两种换血疗法换血前后胆红素值的比较:换血前后血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均50%左右,提示换血治疗对新生儿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是迅速、有效的抢救手段,均能快速置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使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经外周动静脉手动抽注同步换血,抽注式换血时动脉端并非肝素盐水一直保持于留置针,需推注肝素钠盐水防止堵管,操作中常发生排血不畅,同时换血时需反复打开动脉端,如无菌操作不严,还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易引起平均动、静脉压变化,影响肠道血流灌注压,造成肠坏死、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997年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在国内首创一种全自动换血装置和方法[2],2002年开始用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3],我院于2005年7月开始应用全自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克服了血压变化大、需静脉插管、操作复杂等弊端。全自动换血整个过程无需手动,全由3个输液泵控制速度,减少污染机会,同时肝素钠盐水均匀注入动脉端三通管及排血管,解决了管道阻塞问题,使换血能顺利进行,省时省力(1个医生与1~2个护士2h完成)。

换血疗法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最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操作简便易学、污染机会较低,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及时治疗提供了条件。换血疗法属于侵入性治疗,有可能使患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也可能对患儿的生命体征造成影响[4],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换血前必须告知家长换血过程可能存在风险,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春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进展[J]. 新生儿科杂志,2005,20(6):277-279.

[2] 魏杰梅,陈维珍. 双周围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及护理(附20例报告)[J]. 哈尔滨医药,2004,24(3):54-55.

[3] 黄辉文,宋超帮,王道红,等. 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1):689-690.

[4] 陈丽萍,林冰清,李于凡,等.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护理体会[J]. 青海医药杂志,2005,35(5):52-53.

输血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血液传播性疾病;输血前检测;结果分析

输血虽然在临床的疾病治疗和抢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会因此而引发血液传播性疾病,并且因此产生医疗纠纷问题。近年来随着血液传播性疾病逐年攀升,无论从减少医疗纠纷方面,还是提升输液安全方面,对于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染疾病检测都具有较广泛的实际意义,可保障医疗者自身的安全和利益【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血库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住院和门诊病患中输血患者3000例的血液标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657例,女性1343例。

1.2 检测方法

运用ELISA和TRUST法试剂、Ray To全自动酶的免疫分析设备、PW-960全自动洗板机投入到检测过程中,首先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而后通过血清分离,用ELISA来对乙肝两对半、甲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抗体做检验,同时做梅毒的非特异性的颗粒凝集检测。

2 结果

表1: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案例数(n)

阳性数量(n)

阳性占比率(%)

乙肝

3000

258

8.6

甲肝

3000

15

0.5

丙肝

3000

51

1.7

艾滋病

3000

3

0.1

梅毒

3000

81

2.7

梅毒非特异性颗粒凝集检验

3000

54

1.8

表2:输血传染性疾病年龄分布(n)

年龄段

甲肝

乙肝

丙肝

艾滋病

梅毒

梅毒非特异性颗粒的凝集试验阳性

合计

19及以下

11

3

14

20-39

8

130

27

1

48

29

243

40-59

5

103

14

2

27

18

169

60及以上

2

14

7

6

7

36

合计

15

258

51

3

81

54

462

3000例输血病患输血前的疾病检测结果及结果年龄分布如表1、表2所示。总体来说,乙肝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时丙肝和梅毒,相对而言,艾滋病的检出率较低;同时20-39岁人群为疾病检出人群中最广泛的年龄段,其次时40-59岁年龄段,19岁人群以下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可能性较低。

3 讨论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断的更新完善,这与当下的医疗纠纷的高发性存在密切联系,一旦涉及医疗纠纷,医院方和医务人员往往被民众惯有的医患敌对思维来看待问题,为了保证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规避医疗纠纷成了当下的热门问题,同时也是广大从业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输液,还是其他有创性医疗方式,都时肝炎、艾滋病、梅毒疾病的有效传播方式。

从本研究的检测结果可以了解到,乙肝阳性反应的比例为8.6%,甲肝阳性反应为为0.49%,丙肝阳性反应为1.7%,艾滋病阳性反应为0.1%,梅毒阳性反应为2.7%,梅毒非特异性颗粒的凝集试验为阳性的比例是1.8%。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肝炎发病率高居不下,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统计数据具有统一性。在我国境内,关于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存在情况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每个区域传播速度和基础数量都有不同。相关疾病的血液传染性较为容易,同时难以消除,传播的方式较为广泛,输血只是其中较小范围的一支,但是为了不引起相关传播可能性,医疗机构为了保障医患双方利益, 对相关疾病的检测也非常具有临床价值。政府在血液的管理方面具有统一性,因此加强了输血和献血操作的安全检测性,有效的避免了病毒通过血液来引发疾病传播的可能。但是由于病毒具有潜伏期,同时对于不同试剂的反应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并不能保证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得到全部扼杀。医护人员每天与患者进行接触,对于患者所带有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不可能完全的避免,一旦皮肤受损的情况下接触了相关病原体,就极其容易引发感染,因此输血前对病患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显得尤为关键,是对医务人员的自身保障。

近年来,随着性生活、吸毒、和其他不规范操作等问题,艾滋病的传播逐年增加,并且处于一种高发高风险时期。在全国范围来说,艾滋病阳性反应者占据总人数的0.8%,其中以吸毒群体较多的群与占比最高,高达6.4%,因此吸毒群体属于最危险的易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而吸毒的群体中,以静脉注射方式吸毒的艾滋病感染率最高,占总体的40%左右。以地域划分,我国艾滋病阳性比例最高的区域在云南,主要时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贩毒和吸毒活动频繁,当地吸毒者更常使用注射方式达到吸毒效果,因此当地因此有较高的艾滋病感染率。

我国的肝炎疾病患者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在相关的检测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对病患的疾病得到确诊,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确定患者是否是因为输血达到了疾病血液性传播的结果,避免了因输血而造成的医疗纠纷,给予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多的安全和利益保障。在了解检验结果后,医务人员可以很好的做好自身的医疗保护,防止被传染的潜在风险,强化整个检测过程的化验、血配、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安全化操作,对所有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的提醒重视的作用,防止造成疾病的交叉式感染。在相关输血的临床技术操作规定中,已经对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检测列入了工作内容,可以方便的让医院及时的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相关资料的留存,可以有助于今后信息的反馈和临床治疗的需要,有助于保证院方利益的同时,也为日后的病房管理等工作做好基础准备【2-3】。

【参考文献】

【1】赵再英.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84-485

【2】高秀敏,张贵权,罗靖玲.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3(12):139

输血自我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155-0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新乡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稳定的目标发展。自2000年以来,街头无偿献血人数达92 479人次,400 ml献血率达99%,100%满足了医疗临床用血的需求。我市在1997年、1999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连续五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 一次献血400 ml是可行的和必然的

1.1 从血量上看

正常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50~60 kg体重的人有血液4 000~4 800 ml,一次献血400 ml,不足全部血量的10%,科学测定,健康人一次失血10%以下极少引起症状。健康、适龄公民一次献血200 ml不足体内血液总量的5%,由于量少,并未触及体内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而每次献血400 ml,能够触及体内调节系统,促使暂存于肝、脾等脏器内的血液参加到血液循环中去。健康人献血后经1~2 h即可恢复血容量,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在10 d左右可以恢复。研究表明,一次献血400 ml献血者血液流变学证明,在献血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均较献血前下降,说明献血400 ml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利于血液流动和氧气的运输,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刺激新鲜血液再生,有利于降低血黏稠度,能够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2 对于献血者来说,血液来自同一个人比来自两个人更安全

虽然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法规的实施与完善,血液的质量越来越可靠,但是,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病毒“窗口期”(病毒感染初期,有一段时间,用现代化的技术不能检测到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使得输血不可能“零风险”。因此,输血是一个有风险的治疗手段,临床上一般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输等量的血尽可能用少的人份,大大减少感染机会,对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意义更大。

1.3 一次献血400 ml的可行性

一次献血400 ml可以成倍地节约血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机会,降低血站运行成本,减少国家开支,也有利于成分血的制备和推广。一部分人认为一次献血400 ml发生献血反应比率增加,根据我站2002~2004年街头无偿献血情况统计结果,一次献血400 ml与献血时出现献血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表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献血后正常饮食已能满足身体需要,不用担心营养不良。此外,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献血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对一次献血400 ml都表示理解,十分支持。

2 认真做好街头无偿献血者的接待工作

街头无偿献血是开展无偿献血事业的主力军,如何才能不断巩固和壮大这一队伍,这就需要血站认真做好以下几点:①组建一支精干的采血队伍,挑选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在操作技术上要经常训练,要有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接待、体检、化验、采血、护理等各环节工作要到位,争取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消除紧张情绪,疼痛减少到最小,顺利地完成每一次献血。②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我站在2004年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献血者及用血者的身体健康。③提供优雅的献血环境。献血车(献血室)只有干净、整洁、卫生,努力为献血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才能保证献血者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完成献血过程。

3 大力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及发动,保持400 ml献血持续发展

无偿献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参与。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作用;血站经常到各高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宣传、作报告;在街头安装宣传版面、广告牌;利用通信部门广泛发送献血政策、法规和献血知识等信息,充分激发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热情,倡导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入无偿献血,充分保证临床医疗用血的需求。

实践证明,献血400 ml是切实可靠的,随着献血队伍的不断发展,新乡市的采供血事业也将继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芳,赵迪滨,刘爱军.做好菏泽市无偿献血400ml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285.

[2]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8.

[3]王文秋,刘作功,王勤友.献血输血500问[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

[4]严书梅,赵宏祥.采血车献血者的护理与血液质量安全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21,116.

[5]王陇德,张春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44.

[6]胡宇.医学心理学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1,3(1):34.

[7]杨海燕.语言交流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5-76.

[8]高爱兰.采血护士言行对献血者情绪影响得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21-122.

[9]袁秀珍,刘广洪,赵宏祥,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得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125.

上一篇:群众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院感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