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22-06-26 12:50:19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本文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为例,分析了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思路;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9-02

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下面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为例,浅谈一下我们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师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0.3g/mL呢?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由此萌发了师生共同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材料选取的想法。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

方案:针对“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三、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如实填写。最后,教师出示一个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表格(见表2),让学生参考的同时起到纠正和指导学生如何去设计正确、方便、实用表格的作用。同时诱导学生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和思考

1.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好教案。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只有熟悉教材,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并设计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课才能游刃有余,做到灵活应对。

2.充分利用外因刺激学生探索知识的原动力——兴趣。人的学习不只是大脑的参与,它还包括五种感官以及全身心的共同活动的参与。而视觉在人的学习比率中占83%,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可适当地从人的视觉上多加强对比度。

3.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弥补了教师个体不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的不足,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帮助这方面成绩差的学生,也就达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样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向纵向和横向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与互动作用。对于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不但使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不足,还能促进教师从“讲”向“导”的角色转化,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最终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4.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生物探究主要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某一生物规律和特点等,而这些规律或特点也是学生最终所掌握的。因此,在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排除障碍,使他们不至于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花费太多时间,有碍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5.要善于评价总结。对于学生的一个探究过程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当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才是教师总结性的评价,同时总结从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有关概念、定义、特点及规律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使他们能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让学生受益终身。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课都要用探究性教学法,虽然,二期课改重点强调了要将探究性或研究性课程大力发展起来,但也应视课程特点及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而且探究性教学方法最好应用于贴近生活实际且范围不太广的课题,这样才利于达到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新,把探究型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更多更好地挖掘出来,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整合,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主人。

上一篇:从《物联网导论》的教学实践到物联网工程专业... 下一篇:幼儿探索行为在和谐德育中实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