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 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时间:2022-06-26 10:31:11

改革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 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摘 要 开设跨学科通识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综合改革的趋势,但过去传统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通过分析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把微视频课程和跨学科通识课程进行对比,提出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跨学科通识课程变成微视频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跨学科通识课程;微视频课程;碎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98-02

通识教育在欧美已经倡导了百余年,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实践中既经典又充满活力的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都实施了通识教育,开设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在通识教育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起初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对传统专才教育的一种反思与纠偏,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这一时期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一些文化艺术社科类课程。随着教育界对通识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通识教育不仅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要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不仅重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重视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处处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出现跨学科通识课程,这是符合通识教育发展趋势的,也符合当前高等学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趋势。

当然,跨学科通识课程目前还不是学校的主流课程,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过去传统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跨学科通识课程的教学需求,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媒介设备的应用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碎片化学习习惯的弥漫和强化对传统教学提出挑战。

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和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微视频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东华理工大学在跨学科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倡导微视频教学,也就是把跨学科通识课程变成微视频课程,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碎片化思维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有意义的知识碎片,并对知识碎片汲取、存储、加工等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1 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学习时间、空间碎片化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转换,可自由支配的大块时间、固定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少,而零星的琐碎的时间、不确定的空间却越来越多,碎片化时间、空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另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化学习终端的广泛应用,打破传统学习行为单一性和连续性,学习时间和空间出现去中心化,呈现碎片化趋势。

学习内容碎片化 随着学习时空的碎片化,知识流的网络化、复杂化,学习资源的知识粒度变小,学习内容不再是大块头的、线性的、固化的,学习内容呈现离散性,也就是学习内容碎片化。

注意力碎片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类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浏览行为变得支离破碎,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断被“肢解”。其显著表现是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稳定性变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不断在“入境”和“出境”之间切换,认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思维方式碎片化 碎片化思维指人在长期接受各种多元零散、局部片面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碎片化思维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分化的产物,是相对于整体性思维而言的。碎片化思维具有思维对象的局部定位放大、思维过程的单向线性、思维内容的跳跃与零散的特点。

学习媒体智能化、微型化、多样化 随着学习媒体数量和信息供应量的激增,学习媒体变得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多样化,于是学习者选择与使用媒体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空前提升,为碎片化学习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使碎片化学习更加频繁、有效。

2 微视频课程的特点

微视频课程是通过教学微视频表现的,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某门学科或某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平台上利用教学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微视频课程是若干个微视频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与传统的网络视频课程及其他课程相比,微视频课程在知识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及资源获取等层面有着自身特征。

知识内容微型化、碎片化 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10分钟左右,少的2分钟,多的不会超过20分钟。每个微视频的知识粒度较小,一般只有一个知识点,这种微型化、碎片化的知识内容易于碎片化学习、知识内容的共享和知识模块的重用。

课程结构松散耦合化 每门课程由若干主题模块组

成;每个主题模块里有若干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按知识内在逻辑再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每个微视频课程的知识模块与邻近知识模块松散耦合是微视频课程学习的结构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实现碎片化学习的学习目标。

课程设计主题化、模块化 微视频课程的设计是以学习主题、知识模块为学习单元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拓展的,主题单元下的视频知识模块是意义完整相对独立知识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实现视频课程的可重用性和再生性,打破传统视频课程固化且严格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共建共享。

资源获取关联化 微视频课程中的教学视频是片段化的松散结构,对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而言,是用关联推送将这些片段化的内容关联化,成为有意义的整体。这样既体现微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反映松散的内容背后隐藏的某种关联,并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逐渐形成一个隐性连续的结构[1],有利于碎片化学习的实现。

3 跨学科通识课程的特点

跨学科通识课程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知识、提升综合能力为目的,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两种知识体系和学科知识的融合,通常以有一定深度和普遍性的跨学科问题或项目的方式牵引出各学科关联,体现跨学科通识课程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较少地受某一学科知识、结构和单科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影响,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创造力、挖掘学生跨学科研究潜力。跨学科通识课程模式正逐渐被国内外很多大学作为当前实施通识教育的新模式,是现代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新途径。

跨学科通识课程在知识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及资源获取等层面也有着自身特征。

课程内容 在组织上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以所跨各学科为基础,以人文目标为导向,体现科学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所涉知识点广博但不面面俱到,多元化但彼此相融,简明但确保精髓,综合但详略有度。课程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实践中的跨学科问题和项目,所涉学科众多,但所涉知识呈现微型化、碎片化的特点。

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实践中的跨学科问题和项目,这些问题和项目之间逻辑相关度不高,只是耦合相关。有时是用人文目标把它们组织起来,便于学习。

课程设计 由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实践中的跨学科问题和项目,课程设计是模块化、主题化的,以实际问题、项目为中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拓展牵引各学科的知识点。就知识点而言,是碎片化的,但就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言,是整体的、综合的。就像珍珠与项链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珍珠是微型的、碎片化的,项链是整体的、综合的。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把碎片化的知识点讲清楚,又要把整体的实际问题和项目解决好。

课程资源 课程所涉学习资源是关联化的,表现为问题关联、对象关联、逻辑关联、人文关联、历史关联等,每个关联本身可以是整体的、综合的,但关联点是碎片化的。课程要体现跨学科特点,就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关联点处理好,否则,课程就成了各个学科的大拼盘。

以上从知识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及资源获取等四个层面分析比较微视频课程、跨学科综合通识课程的特点,发现高度相似,呈现碎片化的特征。而微视频又是智能环境下碎片化学习的适需资源,符合碎片化学习的社会需求。因此,将跨学科综合通识课程转换成微视频课程,有利于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认为在跨学科综合通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微视频课程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学习兴趣,满足当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上一篇:别让你的才能掩埋在这片平庸的土地上 下一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