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2-06-26 04:26:21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

霍姆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实践紧密相连。运用历史文献法,对其家庭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主要从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教育 实施原则 实施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提高家长在孩子眼中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因此,家长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应“尽量提高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以便使孩子看到你在播种这颗种子时,你对生命的崇高意义,因为这颗种子正萌发为茁壮的幼芽。”他指出:“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对父母来说,要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品质“灌输”到孩子身上。而最主要的是家长要在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方面为孩子做出优秀的榜样。因为苏坚信孩子的行为是受父母的行为影响的,孩子的情感是通过父母的情感所激起的。

(二)“别把儿童永远当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病即是把儿童永远当儿童来看待,而忘记了今天的儿童将是明天的成年人。”他认为,孩子从本质上是自私的,一开始只知道“我要”,而父母要使他知道“应当”,必须进行家庭教育。他提醒家长不要忘记孩子总会不再是孩子,如果放弃了孩子从出生到十岁这一时期的早期教育,以后是很难弥补的。如果父母始终把儿童当做儿童来看待,不严格要求管教,而一味地包容、宽恕、原谅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必定会养成自私、懒惰、逃避困难等恶习。所以说,家长不要永远把孩子当孩子,实质上是提醒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小孩子身上看到未来的公民”,明白循序渐进、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正确使用父母的权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有孩子的家庭里,应当正确使用父母的权力。”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份权力,并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苏提出了两个前提要求:一是不能使用家庭暴力,尤其不能体罚孩子。因为一切依靠体罚的地方都不会有孩子内心真正的自我教育,相反惩罚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怨恨与不满,而且“体罚不仅标志着家长的软弱无能和惊慌失措,也标志着他们的教育方法极端不文明。用皮带培养出来的儿童会变成麻木不仁、没有心肝的人。”二是要注意尊重孩子。家长应当善于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和愿望,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力一味禁止。“因为硬性地压制孩子的强烈愿望会引起孩子极度伤心”。同时,家长也不要粗暴地干预孩子的隐私,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孩子年龄越大、活动的范围也越广,父母公开干预的圈子也就愈应该予以限制。”

(四)和谐一致

在这里,笔者将和谐一致的教育原则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和谐一致。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家长的威信。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孩子会意识到可以不听其中一个人的话,或找理由听那一方符合他愿望的话,这会使孩子养成不听话的习惯。因为“年幼的孩子们一旦有了某种感受,这种感受便会占据他们整个心灵支配他们的思想”。二是家长要与学校采取和谐一致的要求和行动。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提出的要求,因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二、家庭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孩子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进行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因为劳动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

1.父母不断辛勤劳动的家庭将成为孩子进行情感、道德教育的学校。

2.手脑并用的劳动更易于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

3.孩子们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并理解劳动的美,从而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如果孩子于早期童年时代就能在劳动中认识自己,那么孩子就可以真正获得人的高尚品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加深热爱劳动的情感,让孩子在劳动锻炼中真正磨砺自身的意志和品格,苏认为这是进行家庭教育有效的方法。

(二)榜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儿童对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如何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这就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的情感是美好的。要珍惜儿童的这种关于善和恶的最初概念和理解,因为它正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新芽。苏强调,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便是父母的榜样。父母为孩子呈现怎样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孩子便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父母拥有道德权利,成为孩子道德榜样的条件下,那些对孩子的教诲,才能灌输到他们心灵中去,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良好的愿望来。”

(三)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能激励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在人的生活中,自我教育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善于进行自我教育的人,按其全部涵义来说就称之为有教养的人。”他主张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学会用坚定的精神信念来引领自己。他们只有从心灵上认识到外界事物的好坏善恶,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有意识地选择好的榜样,抵制消极事物的影响。“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儿童的自我教育水平,家长适当放手无疑是必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人本身的意志和自我控制”。因此,培养儿童的意志和自我控制力,是儿童能够顺利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能进行自我教育,是使儿童变得坚强有力,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比较教育研究,1982,(5).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吴福生译.家长教育学(第1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7.17.52.64.67-68.165.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汪彭庚,甘义青译.关心孩子的成长(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43.

[6][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索洛韦伊其克编,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第1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259.

[7][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77.

[8][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吴福生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47.

[9][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张田衡译.给儿子的信(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5.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探析 下一篇:还有人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