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口腔种植修复学的新进展

时间:2022-06-26 02:50:03

现代口腔种植修复学的新进展

【摘要】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迅速进步,已在十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新时期牙齿缺失口腔修复的一大趋势。口腔种植修复学属于口腔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它包括关于种植学诊断、设计及种植外科,以及为了改善无牙颌患者或部分缺牙患者的口腔功能、美观、舒适所行的义齿修复,包括在任何种植体上,制作、安戴和固定或可摘修复体的口腔种植学部分。本文主要综合论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种植修复学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发现。

【关键词】 口腔种植修复学; 种植体长度和直径; 种植学新技术

国际市场上约有1300多种种植体可供选择,同时随着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有新的种植系统出现。目前普遍应用于国内外临床上的种植体主要有Branemark系统、美国3I系统、Core-vent系统、瑞士ITI系统、IMZ系统、Astra-Tech系统、camlog牙种植系统、瑞典replace系统、Bicon种植系统。

1 种植体

1.1 种植体的分类 口腔种植体按其种植的部位和不同的组织层次可分为四类,即骨膜下种植体、黏膜内种植体、牙内骨内种植体和骨内种植体。其中骨内种植体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应用范围、数量最大的一类种植体,其形状有螺旋型种植体、柱状种植体、叶状种植体、锚状种植体、穿下颌种植体、下颌支支架种植体,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是螺旋型种植体、柱状种植体。

1.2 短种植体的发展史 临床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的种植患者都受到了骨高度的限制。在植入较长的种植体时,上颌窦和下颌神经管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尽管通过植骨能降低这些风险,但是出于对植骨过程的时间和费用的考虑,患者还是会尽量避免接受这种治疗。另外,植骨过程本身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和问题,很多时候患者也比较难于接受。总的来说,在骨量足够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尽可能宽的种植体,而不是长的。这就出现了短种植体这个概念,短种植体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1968年,Tom Driskell开始了种植体的设计研究,这一研究使短种植体应用成为可能。1985年Bicon种植系统的推出,包括成功率很高的8.0 mm种植体,这一长度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短的长度。2000年,他们又推出了4.5 mm×8.0 mm的种植体并获得FDA的认证。2006年又推出了4.5 mm×6.0 mm的种植体,随着种植体设计的不断变小,设计概念在不断更新。短种植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种植体植入的可能性,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植骨的需求。

1.3 种植体长度和直径设计的新进展 种植体平台至根部的距离就是种植体长度,种植体越长其手术相对成功率就越高,短种植体临床成功率就相对较低。机械学分析表明,延长种植体长度仅在某些方面增加种植体的成功率。现有的种植体产品直径3~7 mm不等,长度5 mm、直径增粗且经过多孔亲水、表面粗化喷砂酸蚀技术等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结合令人满意,骨质较好的患者不需行传统的上颌窦提升术[1],通常把直径为3.75 mm的种植体称为标准直径种植体[2],直径大于4.5 mm的种植体称为大直径种植体[3],小于3.5 mm的种植体称为小直径种植体[3]。有学者认为种植体的直径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专家们曾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全口义齿的应力影响。发现骨界面应力与种植体直径关系不大,而与种植体长度成负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度和直径对种植全口义齿修复的作用,探讨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体周围骨界面应力反应的影响,一些相关研究仍在进行着。不同型号的种植体联合应用,当应力分布不均衡时可通过调整种植体的长度或(和)直径来达到分布均衡,从而提高种植固定桥的远期成功率;并且在特殊的解剖状况下(如高窄、低宽的牙槽嵴或解剖标志的限制),也可以通过调整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来达到标准种植体同样的固位效果[4]。

在最近的资料中显示,一些专家们认为增加种植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增加种植体的长度、直径来完成,同时可减小种植牙颈周骨内应力。Kovanc等[5]亦持相似观点,认为较短的种植体比长的种植体获得的骨支持少,大直径的种植体机械强度要好于小直径种植体。Lum则建议骨内种植体的长度在8~12 mm为最适宜,他认为增加种植体的长度可以减低传递到周围骨的水平向力量。而Lin[6]则认为种植体形态对种植体周骨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起主要作用,种植体的大小对种植体周骨应力分布的影响要小。在种植体7 mm以上平面,圆柱形种植体与骨的表面接触面积为98.91 mm2,而阶梯柱形种植体与骨的接触面积则100.48 mm2。一些研究认为,有效压应力承载面积是影响种植体表面应力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加种植体颈部的表面积有利于种植体获得较理想的应力峰值,达到最优化的设计原则[7]。

从一些专家的统计计算结果来看,随着种植体的变短、增粗,种植全口固定义齿和种植全口覆盖义齿的种植体内部应力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种植体变短,减小了力矩作用,增粗提高了强度的结果,这对种植体各部件的结构设计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这也提示了稍粗一些种植体在临床上的优势,但种植体直径与组织应力状况影响不大。张少峰等[8]则认为骨界面应力与种植体长度呈负相关,与种植体的直径关系不大,直径与种植体的内应力有关,种植体越粗则内应力越小,并认为临床上可不必把种植体直径的选择作为考虑的重点。一些临床数据说明,种植体长度与骨界面应力呈负相关关系,种植体长度的增加能明显降低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集中值,有助于减缓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维护种植体的长期稳固。

1.4 种植体螺纹形态设计的新进展 在不同材料的种植体中,纯钛种植体植入骨质后其骨内段普遍为螺纹形态,螺纹的几何形态不同,界面应力分布也不同[9],现有种植体螺纹的主流形态大致分4种:V-型(V)、支撑型(B)、反支撑型(R)和矩形(S)[10],且螺距也不相同。

种植体在早期设计为骨膜下、叶片状种植体。骨膜下、叶片状种植体无法取得可靠的骨结合,唯有柱状与根形种植体才能取得良好骨结合。目前认为同圆锥形种植体相比,圆柱形种植体对牙槽骨及骨界面的应力小,同不带螺纹种植体相比,带螺纹种植体对牙槽骨及骨界面的应力小,故新的分类方法仅限于柱状与根形的种植系统。目前种植体系统多为圆柱螺纹和根形螺纹等,其生物相容性更好。

种植体的固位情况与种植体的螺纹形态密切相关,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生物力学效应。由此可见无论从生物力学还是从机械力学的角度上看,临床上不宜选用螺纹深度过大的微小种植体。但螺纹深度过小的种植体应力和位移也会增加,而且也减少了螺纹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机械固位作用。不同螺纹设计的种植体存在着各自的力学特点,揭示了种植体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表面螺纹的生物力学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采用三维有限元法,三维数字化图像和图表分析,最后得出了种植体设计在螺纹位置,螺纹形状,螺距的最佳状态,这就是螺纹位于种植体的位置应设计为下1/3螺纹更可取,螺纹上平下斜式、顶角45°的设计更符合,螺距1.0 mm较合理。黄辉等[11]研究认为,螺旋形种植体螺旋顶角的改变可以导致种植体在支持组织内应力分布水平的变化,并指出螺旋顶角为60°的种植体应力分布最合理。

2 口腔种植修复学新技术

为了满足大量的口腔种植患者对美的需要,种植领域的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2.1 引导性骨再生技术 是利用膜屏障来阻止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过快生长,促进成骨细胞优势生长,可以保护血凝块,实现缺损区的骨修复再生。

2.2 牵引成骨技术的应用 采用骨牵引器,以增高牙槽嵴为目的,大大的改善了种植体支持和固位的问题。

2.3 牙种植和颌骨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 主要是修复颌骨缺损来保持颌骨的连续性,以恢复颌骨的咀嚼功能,后期植入种植体,来解决患者的咀嚼和发音功能。

2.4 骨挤压和骨劈开技术 骨挤压技术和骨劈开技术,都是以专门的手用骨挤压器械,取代常规技术来进行种植窝的预备。

2.5 牙槽嵴扩增技术 常用自体骨移植,传统经典的术式还包括髂骨取骨术,和Onlay植骨术,即外置式植骨。通过植骨来使种植手术获得足够的骨量,以利于种植体的固位。

2.6 上颌窦底提升术 主要适用于牙槽嵴至上颌窦底之间距离小于10 mm,颌龈距离基本正常的患者,提升术在前磨牙和上颌磨牙区,后经6个月以上时间再进行种植手术。

2.7 即刻种植外科技术 特别是前牙区最适于即刻种植,可以获得延期种植无法达到的美学效果。对于外伤牙和龋坏牙也常用,其适应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2.8 无牙颌口腔种植的新修复技术 包括杆附着体固位种植体-组织支持的覆盖义齿和球附着体固位种植体-组织支持的覆盖义齿[12]。无牙颌可通过半口、全口种植覆盖义齿或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很好地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选择种植修复来解决口腔的美观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种植体的形态设计也在不断的完善,种植义齿手术的成功率也在明显的提高,但在国际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种植体中,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种植系统仍是非常重要的。总之,种植体长短粗细的合理搭配,完美的种植体螺纹形态设计仍需一步的深入研究,口腔种植技术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共同来努力,使口腔种植修复在口腔医学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 考 文 献

[1] Deporter D, Todescan R, Caudry S. Simplifying management of the posteriormaxilla using short, porous-surfaced dental implants and simultaneous indirect sinus elevation.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2000,20 (5):476-485.

[2] Miloro M. Peterson's princip le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nd ed. London:BC Decker Inc,2004:255.

[3] Renouard F, Nisand D. Impact of implant length and diameter on survival rates. 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6,17 ( Supp 12):35-51.

[4] 张理生,周延民,孟维艳.种植固定桥应力分布均衡时种植体长度和直径间关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0,(04):229-231.

[5] Kovaes. Clinical analysis of implant losses in oral tumor and defeet Patients. 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0,11(5):494-504.

[6] Lin S,Shi S, Legeros RZ.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four designs Of a high strength silieon nitride implant. Implant Dent,2000,9(1):53-60.

[7] 沈山.两种不同形态种植体的临床观察及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4-37.

[8] 张少峰,马轩祥,欧阳君.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全口义齿应力的影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7,13(3):199-201.

[9] Ivanof CJ,Grondahl K,Sennerby L,et al.Influence of variations in implant diameters:a 3 to 5 year retrospective clinical report.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1999,14:173-180.

[10] Steigenga JT,al-Shammari KF,Nociti FH,et al.Dental implant desig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g-term implant Success.Im-plant Dent,2003,12(4):306-317.

[11] Lin S,Shi S, Legeros RZ.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four designs of a high strength silieon nitride imPlant. ImPlant Dent,2000,9(1):53-60.

[12] 马轩祥.口腔修复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0-383.

(收稿日期:2011-03-01)

上一篇: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与防护 下一篇:支撑喉镜下微波治疗舌扁桃体肥大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