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废旧物的教育价值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22-06-25 09:09:43

挖掘废旧物的教育价值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摘 要:充分挖掘废旧自然物的教育价值,体现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开发与利用,在废旧自然物的搜集与创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教师、幼儿、家长的节约意识和行为。在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注重培养教师、幼儿养成一种让搜集与节约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 节约意识 环保 习惯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响应上级号召、贯彻落实教委提出的“积极打造节约型校园”的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园坚持立足于废旧自然物的再次开发与利用,遵循“生态、环保、节约、文明”的创建理念,体现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开发,在废旧自然物的搜集与创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教师、幼儿、家长的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为教师、幼儿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欣赏与表达创作的空间,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创建。

首先,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但减少了生活垃圾,同时在利用的过程中也萌发了幼儿的环保、节约意识,增强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次,废旧自然物易于取材,便于搜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生活废旧物,如:塑料瓶、包装盒、手提袋、冰棍棍、奶箱提手等,把它们搜集起来用于幼儿的美工创作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废旧自然物空间广阔,品种多样。我们能够找到各种各样来自于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它们丰富的形状和不同的质地也是孩子们进行手工创作的最佳选择。同时一些农村乡土资源也是我们开发的重点,如野草花壳、高粱秆芯、玉米芯、槐树夹、狗尾草等,它们易于造型,安全易取,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第四,废旧自然物低值高效,创作空间广泛。自然界中的石头、黄泥、草杆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无需花费金钱却易于造型与创作,是孩子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立足实践研究,形成节约意识和习惯

1.广泛搜集,树立节约意识

智慧和灵感来源于不断的搜集与创造。我们注重培养教师、幼儿养成一种让搜集与节约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习惯。

首先,我们一起去搜集:为了初步养成教师乐于节约和善于搜集的意识,开发废旧自然物的种类,便于进行艺术创作,每年我们都会定期带老师和孩子走进大自然,拾捡河边的鹅卵石、采集山上的野花壳、搜集高粱秆、玉米芯。每次出去,老师和孩子都会满载而归,各种废旧自然物堆满了院子,显然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其次,家长、幼儿和教师的自发搜集。在生活中,教师、家长和孩子都会把善于搜集的习惯延续到家中,在家里建立废旧物搜集箱,把可再利用的材料进行保留,如:小小的卫生纸卷芯、衬衣盒、鞋盒、废报纸、挂历纸、手提袋、包装盒、异型瓶等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源源不断的送到园里来,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创造材料。在长期的培养下,教师和孩子养成了搜集的习惯,开发出可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百余种,充分体现了一种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也成为我园一种宝贵的财富。

2.勇于大胆实践,拓展幼儿的创作空间

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如何组合,如何创作,如何使用则是教师和孩子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进行了《挖掘废旧物自然物的教育价值,拓展幼儿创作空间》的课题研究。通过大胆实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开发废旧自然物的利用价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大胆创作,使废旧物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源泉

人常说“手巧则心灵”,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幼儿思维、交往、语言表达以及幼儿做事的计划性、坚持性、目的性以及解决问题等相关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丰富的废旧自然物则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可选择、可想象、可创作的空间。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利用纸盒制作出威武的狮子、挺拔的长颈鹿、多功能机器人、水陆两用的坦克、汽车;用各种各样的豆子、高粱秆芯、野花壳、胶片粘贴出骄傲的公鸡、美丽的孔雀、飞翔的小鸟、游弋的小鱼;用黄泥捏出各异的花瓶、民族人物、京剧脸谱、卡通形象;用石头组合出母鸡的一家、聪明的乌龟、淘气的猴子、憨厚的小猪、夸张的人物;用各种瓶子创作出瓶子艺术、瓶子小人、瓶子火箭、瓶子乐器;用玉米皮编织成小花篮、草垫、小动物头像、扎结成舞蹈小姑娘、小蝴蝶等,一件件稚拙的作品来自于孩子的创造,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想象和孩子的劳动,看似不起眼的废旧自然物成了孩子眼中的宝贝,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孩子在与废旧自然物的积极互动中乐此不疲。

(2)大胆应用,使废旧物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把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废旧材料都搜集起来,每种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运用,都会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们的教育价值也自然渗透其中。在我们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开动思维,打破常规操作习惯,大胆的将各种废旧自然物应用于教育教学,幼儿活动材料的制作上。如:教师用瓶盖、木块、泥条做成各种棋类游戏,智力迷宫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投放大量的奶箱提手、筷子、吸管、彩瓶用于幼儿的地面拼摆游戏,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开发各种盒子、饮料筒用于建筑游戏,发展幼儿的搭建能力;利用海绵球、草秆、蓖麻壳、花种等进行粘贴,促进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同时,教师还利用生活中的点心盒、冰棍棍、宣传纸、布头等做成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材料、参与环境布置,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既节省了大量的购买资金,又做到常换常新,百玩不厌。

(3)巧妙运用,使废旧物成为促进幼儿健康的有利资源

幼儿园的任务是保教结合,单纯的智力发展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所幼儿园都会大量的购置户外体育活动器械用于幼儿的游戏。我园在大量积淀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利用废旧自然物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路。即充分挖掘废旧自然物在体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户外体育活动。如:大量的轮胎投入,为孩子的体育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们把大小不同的轮胎平铺走小桥,叠起翻小山,滚动开汽车,竖放钻洞洞,玩的不易乐乎;利用“露露”筒做成举重的杠铃、小哑铃、筒排、筒圈、梅花桩,用于幼儿的平衡和跳跃游戏;用饮料瓶做成彩瓶、挑担、胡萝卜、投掷器等,用于幼儿的负重和投掷游戏;用布头、毛线做成飞盘、毛线圈、布球、降落伞、布袋等用于幼儿的弹跳和抛接游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渗透了安全性、活动性、游戏性和教育性。既省去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又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了展示教育智慧的机会和条件,使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走向了一个多元化、实质性的阶段。

通过立足实际的研究,教师、孩子、家长在研究中感受到废旧物再利用的价值和乐趣,深切感受到利用废旧物对孩子成长的益处。渐渐养成了收集、利用的习惯,逐步形成了节约意识和习惯。

3.巧手展示,亲自制作,体验成功,构建节约型校园

乡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废旧自然物的多元开发,为孩子、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并体验创新乐趣的机会。为了使环保节能、节约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的不断强化。为此,我们积极提供展示舞台,以求推广成功经验,共享研究成果,激发创作灵感。

首先,定期举办“废旧自然物的亲子制作艺术节”活动,分别在每年的元旦和六一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利用日常搜集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品的创意大赛,现场评出奖项,让家长和孩子体验节约与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其次,定期开展“自制区域材料”的教师基本功大赛,鼓励教师利用废旧自然材料进行区域游戏材料的制作,开发教师的创造性,达到凝聚智慧,资源共享。

第三,定期开展“自制体育玩具”的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废旧自然物制作户外玩具,将废旧自然物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多元的评价与展示有效推进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四,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废旧物生活巧利用”创意活动。活动中家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利用生活中的油桶做成锅盖架、雪碧瓶做成纸杯桶、可乐罐做成储藏盒……种种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难题,达到创意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家长的节约意识,引发了家长的节约行为,这种节约意识和幼儿园的节约教育遥相呼应,达到了家园共育的目的,实现了其最大的教育效果。

多元的展示评比活动将废旧材料的精用、巧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在体验着节约的快乐,创造的成果。他们都纷纷加入到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中来,成为节约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立足于园本研究,形成机制保障

在开发与利用废旧自然物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工作中,我园一直将其与幼儿的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确保实施,既有方案、有落实,又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开展相关的研究,为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提供保障。

1.建章立制,让研究和实践形成制度化

伴随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逐渐明确了研究思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了真正意义上通过废旧物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强化其内在影响力,以点带面,逐渐促进节约型校园文化的形成,我们制定并强化制度的有效落实。如:“定期汇报展示制度”“定期反思交流制度”“废旧物开发创新制度”“自主开发学习制度”等,切合教师和研究实际的制度的出台确保了研究和实践的有效落实,并推动了以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而形成的节约型校园的创建进程。

2.以课题研究为途径,逐步深化研究内涵

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具实效性,我园申报了市级课题:《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借助研究,聘请市里两位资深艺术专家为顾问,定期深入园所进行指导,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创作能力和表现欲望,促进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

3.以活动专室创设为保障,为研究与实践提供条件

(1)设立专门的艺术活动室。在活动室内和孩子们一起利用废旧自然物布置出农家的自然风光。如:成熟的果实、农作物的种子、麦秸等材料制作的“秋天来了”、用葫芦布置的“葫芦架下”、野草野花布置的“快乐农家”等,让孩子们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感受参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成立废旧物制作公共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表达、表现的空间。如:纸盒制作区、豆子粘贴区、废旧物制作区、黄泥制作区、石头制作区、草秆粘贴区、麻袋绣品区等,每周两次全面开放,孩子们打乱班级界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艺术表现,体验创作的快乐。同时积极创设展示空间,用幼儿的创意装点孩子的生活空间。如:楼梯拐角的立体网状展示区、大厅内阶梯状制作展示区、隔断空间的多宝格透视展示区、窗台的精巧层状展示区等,为孩子的艺术欣赏、展示提供充足的场地。通过我们的尝试,已经让搜集成为一种习惯,让节约成为一种行为,让制作与创意成为幼儿发展的必然。

(3)班级班班有特色,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便利条件。要节约就不是简单的几次活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为了更好的将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落在实处,切实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坚持班班有特色。如:玉米皮粘贴、麻袋绣、黄泥制作、剪纸艺术、瓶子艺术等,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随时搜集、随时创作、随时节约的良好氛围。

三、让节约成为习惯,品味节约的硕果

在废旧自然物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大家都在积极的实践,努力的探索,节约的行为也蔚然成风。以点带面的厉行

节约成为大家崇尚的良好行为。全园上下形成了一种“节约就是美德,让节约成为习惯”的氛围。哪怕是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都成为大家节约的对象。

首先,有效的节约为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提供舞台,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孩子们用废旧物做成的精美饰物真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陈列的每一样作品都散发着孩子们独特的喜好和灵动的光芒。为老师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创新的空间,开拓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体验了更多的成长乐趣。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一个能够伴随终生的习惯。

其次,节约带动了孩子和家长的共同行为。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节约效应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不再让小水滴哭泣”、“少开一分钟,节约一分钱”、“关紧水龙头再走”等提示语不仅出现在走廊、班级内,不仅内化在孩子的心中,更走进了每个幼儿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费品都会积攒起来或是带到幼儿园,或是自行开发与利用。怎样节约用水、节电、节煤气等新的尝试也牵手家长将节约走向一个新的里程。

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积淀每个人的节约美德,形成了良好园风。我园多次代表教委迎接生态县建设的检查,2007年法国代表团来我园参观对我园的废旧物开发与利用大加赞赏;市学前处处长对我园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县委宣传部先后两次带领全县各工委领导到我园进行观摩,并于2008年10月24日在我园召开“生态文明创建”现场会;幼儿的制作作品也多次在市、县获奖。

成绩的取得仅仅是我园挖掘废旧物教育价值的一种成功体验,而真正意义上的节约我们还需要高瞻远瞩。教育的责任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形成良好的品行,我们承载着历史的重任。节约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为,我们在做,并且会一直做下去,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良好品行。

上一篇:依托绿色学校建设,建节能环保校园 下一篇:合理进行实习教学课堂设计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