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伏克曼挛缩推拿治疗分析

时间:2022-06-25 08:16:43

儿童伏克曼挛缩推拿治疗分析

上海市普陀区曹扬路783房2号605室 (200062)

关键词 伏克曼挛缩,儿童 推拿治疗

伏克曼挛缩(VolkmannContracture)是德国著名外科医师冯・伏克曼(RichardVonVolkmann)1875年在临床治疗近肘关节肱骨骨折患者时,因使用夹板和绷带不当,造成了手和腕部畸形的临床后遗症,1881年美国《临床矫形及其研究杂志》发表了伏克曼第一篇称之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论文,并提出了肌肉因缺血致挛缩的概念。经过百年来的研究探索,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筋膜间室综合征"命名逐步取代了缺血性肌挛缩的提法,如此,既表明它发病的病理基础,又能说明临床症状多变的情况;70年代以来,由于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预后严重,临床医师对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深入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该病的临床治疗,筋膜切开减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关于手术减压的指征、方法、各部位手术进路和掌握施行手术的时间,近年来都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筋膜间室切开时间在发病后12小时以内是有效的,否则有招致后遗症的危险。实际上,由于各科医生的、或是患者主观亦或是客观上的原因,临床四肢筋膜间室综合征后遗症还是时有发生的报道,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终生的不便。近来,我们在临床中对1例因石膏固定不当(过紧过久)造成伏克慢挛缩的儿童病例,经过推拿手法为主,辅以功能锻炼的综合方法,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儿童与成年人该病症的预后不一,显示出儿童解剖生理病理的特异性。下面就该病例的治疗和分析做一概述。

1 病例

患者,男,7岁。以"双前臂旋转活动受限5年"为主诉,1996年5月14日就诊于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号:362847),入院诊断"先天性尺桡关节畸形。"X线检查报告:右侧桡骨小头发育不全,尺桡骨近端广泛骨桥联接,尺骨较细;先天性尺桡骨融合。1996年5月20日,在全麻下行右桡骨融合远端横行截骨矫形术,术后拇指活动存在。1996年5月31日行右前臂石膏固定出院。嘱患儿回当地医院复诊,6周拆除石膏。患儿返家后,曾诉说右臂及手疼痛,但因其父母农忙,认为"术后反应"所致而未加注意。6周时在当地医院拆除石膏后发现,患儿右手呈爪形状,伸屈活动障碍伴疼痛,遂返上海求治。求我科就诊时查,患儿消瘦,一般情况尚可,右前臂掌侧屈肌处有一近25×4cm2大小硬块,压之疼痛;腕部屈曲,伸展受限;手指呈爪形,手指功能严重障碍,肌力基本丧失,患肢感觉减退不明显。

2 治疗

告知家长有关后果及预后,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上病下取、近病远取其相应穴位;临床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等原则分期综合治疗如下:

Ⅰ期治疗:①点、线、面为一体手法治疗。点:局部取穴:曲池、曲泽、少海、手三里、灵道、间使、合谷、患部周围阿是痛点。

远端取穴:阳陵泉、筋门(经验穴,足背外侧京骨和束骨穴之间)、足三里。

线:臂线以患侧手臂三条阴经;肘线以环肘横纹以掌侧面为主;腕线以环腕横纹以掌侧面为主;指线以五指两侧缘。

面:以患臂纤维化硬块表面为主

采用推擦、指揉、一指禅、点击、弹拨、指理和运动肘、腕、指关节类手法等,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前后进行6周。

②支具固定相辅:用骨伤科常用的铝条或竹板每次手法治疗后固定腕关节、掌指和指间关节于伸直位,每日6小时左右。

③功能锻炼相成 在进行手法治疗和支具固定后,嘱家长帮助患儿加强前臂旋转功能及手指伸屈活动锻炼。

Ⅱ期治疗:手法隔日1次,加强功能锻炼,支具继续固定,捏脊,揉足三里,推七节骨。

Ⅲ期治疗:功能锻炼为主,手法治疗每周2次左右。

前后经过4个月治疗,前臂纤维化硬块基本消散,仔细触摸尚有散在小结节;腕关节活动背伸可达45°~50°,五指可平伸,活动自如,肌力达Ⅳ级左右,可用筷子吃饭,用笔写字,1997年9月入小学。嘱其父母返家后继续功能锻炼。

3 讨论

此类患儿多因术后石膏固定不当,或伤后夹板固定时间过久造成前臂筋膜间室综合征出现,致使伏克曼挛缩畸形后遗症发生,采用推拿疗法之所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3.1 年龄:儿童机体组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损伤破坏组织的修复能力强,只要治疗适当,利用其机体的吸收、代偿机制是取得疗效的基础。

3.2 骨骼肌损伤及再生修复:骨骼肌变性坏死后的再生修复能力,是根据破坏后肌膜是否存在和肌纤维的断裂程度而有所不同。肌细胞是多核细胞(核可达数百个)。如果只有部分肌纤维坏死,肌膜尚未破坏,残存肌细胞核进行分裂产生肌浆,分化为肌原纤维,可恢复正常结构;如肌纤维完全断裂,断处肌浆经核分裂也可使肌原纤维新生,致断端膨大,断端之间只能由纤维瘢痕相连,预后功能恢复较差。缺血坏死时首先影响的是每条肌肉的外层,逐步向里发展,犹如"葱皮样"结构破坏,"皮"有坏死,"芯"可能仍残留有好的肌细胞,给予适当的条件,就可能修复再生,该患儿石膏固定造成的前臂肌群缺血损害,可能为一不全性的损伤,通过不同层次的手法作用,激发了自愈潜力,硬化组织逐渐变软,微循环重建,血供改善,肌细胞修复再生,达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手指功能基本恢复的良好疗效。

3.3 整体治疗,抓紧时机:在治疗时,眼中不能只盯着病位所在,健患侧同治,远病近治,近病远治,上病下治,局部和整体相结合,通过选定穴位和经络的共同作用,可达到经络通畅、气血流利,气血流利则积聚消散。通过选定穴位的作用,可扶正固本,激发人体正气;调补后天之本,以补先天之不足,有利于坏死区的修复和疾病的康复。通过我们临床对几例伏克曼挛缩患者的治疗,再次验证临床上常说的"三分治,七分养"原则,恰当的治疗与功能锻炼相辅相成,其综合性作用是临床治疗所必需的。

早期发病,尽早治疗,可以在损伤早期病变程度相对较轻;器质性改变为早中期、功能活动未彻底丧失时,为取得最佳疗效创造最佳的治疗时机。通过治疗以改变疾病的发展进程,是儿童伏克曼挛缩症保守治疗取得佳效的基本保证,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手术所带来的肉体、精神和经济上的其他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镛福筋膜间室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丁季峰,等推拿大成郑洲: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

[3]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

[4]俞大方推拿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5]李茂林按摩推拿手法萃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上一篇:按摩引起病理性骨折1例 下一篇:旋推手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