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

时间:2022-06-25 01:23:20

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

当代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去各地旅游,游客对景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设计尊重自然"的概念之中融入了生态的思想,景观规划设计也逐步与生态设计结合起来。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等为主题的人居、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以更多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为核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张慧,女,(1988.4-),籍贯:广西桂林,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邮编:451000。

上一篇:合租密友,感谢你让我长大 下一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