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04-05 09:05:25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摘 要:基于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模式的分析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案例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发展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 模式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了高校教育的国际化。目前,我国举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已涵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办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主要阵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早已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高职院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学科型本科院校的合作项目既有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办学模式特色。

1、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模式分析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正规的学历教育主要以高等学历教育居多,还有部分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主要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还有部分研究生学历教育,如MBA项目等。在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如:保险职业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等。

学历教育对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生源质量等有较多规范性的要求,合作双方通常比较认真对待,能够制订一个较长远的规划。这种项自能对社会较有吸引力,可帮助满足社会对学历文凭的需求,是巨前正规文凭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对出国留学的需求,便于真正引进国外在学历教育方面的整套规范性做法,便于中方合作校消化吸收。

非学历教育则以技能和证书培训为主,分布在各级各类教育当中,也包括学前教育。培训的项目主要以国际上认可的、通用的专业技能为主,以获得诸如会计师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为目标。

(2)单校园与双校园

单校园模式指的是,不把到国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当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属于单校园模式,只是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在毕业时直接获得学校文凭,或者选择去对方学校继续留学。

双校园模式指的是,学生必须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学校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通常有2+2,3+l,1+2+l,2+l,1+2(数字代表年数)等模式。如本科学历项目的2+2模式,前两年在中方院校学习,第三年可直接插入国外大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只需再学两年就可获得本科文凭。

(3)具体模式分析

融合型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对方教师来学校讲课,派遣学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

嫁接型模式

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松散型模式

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国学校讲学,学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

2、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案例分析

论文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探讨了其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

2.1成功经验

位于湖南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采用嫁接式与融合式相结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学院(公办)联合组建,并与拉筹伯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联合办学。保险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国内、国外两个学习阶段,属于“2+2”双校园模式。专科学生在中澳国际保险学院(设于保险职业学院内)学习两年,毕业后可以选择升学吉首大学或澳大利亚拉伯筹大学等多所大学攻读本科。项目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通过双合作(中外合作、校企合作)、双结合(工学结合、课证结合),为学生提供中外双专科文凭和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坎甘(坎培门)理工学院,采用融合式、嫁接式多种合作办学模式相结合,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师资交流和学生交流。所涉及共同开发的部分课程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除此之外,我院还采取了松散式中外合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去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展短期学习、实习。

2.2 不足之处

(1)外籍教师的管理问题及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本研究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就是国外学校的优秀教师,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以及使用教材的方式,授课的方法,教学的手段等等,但是,如何保证聘请的教师是合格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外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是否达到办学目的的主要评价指标。

如保险职业学院外籍教师包括口语外籍教师和专业外籍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比例1/3,这对学院的管理是一个挑战。还存在如专业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由合作方评估,中方参与不够。外籍教师没有进入中方的教研室,单独设立房间,没有融合到学院的教师队伍中等。

(2)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层次为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本科院校而言较差,学生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如迟到旷课逃课等现象;有的学生生活行为不端,如夜不归寝,出入娱乐场所;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以至不能自拔等。

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建议

3.1规范外教聘请与管理,保证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质量与效益

严格合同管理,依法办事聘请教师质量是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条件。随着中国加入WTO,到中国来谋求职业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学校在外籍教师的聘任和管理方面,实行专人负责,目标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外专局和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和国家政策法规执行,并形成一整套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对聘用的外教严格按合同管理。除国家标准合同文本外,每个教师都要有单独的合同附页,责任义务明确。对于个别到任后发现有问题的外籍教师,要采取进行口头谈话,书面批评和提前解除合同等方式妥善处理,决不放纵。

3.2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多形式

根据不同办学模式,设置不同特色的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培养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各类人才。既有专深型,也有广博型;既有研究型,也有应用性;既有相对稳定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也有根据社会需求,而自行组装“拼盘热炒”。在培养方式上,由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或国内外联合培养。学制可长可短,可数年正轨教育、或一年数月的短期培训;全日制、半日制、夜校制、半工读与工读交替制;电视、广播、函授,均应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自行安排、自主招生。

3.3课程设置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在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办学项目的职业岗位群,如保险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面向的六个主要职业岗位群,明确了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人文素养选修等五大课程模块。强调理论够用,重在实践,课证融合。实现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任职标准,专业教学模块与岗位工作任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方面的对接,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雅思听说读写等课程,满足学生继续教育、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结束语

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发展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规范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 P108

[2]戴晓霞.莫家豪.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Pl10-112

[3]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P55-57

上一篇: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 下一篇:梦想与现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