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时间:2022-06-25 01:22:15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摘 要: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将会产生严重影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文献的梳理总结,进而从留守儿童的概念、数量、行为问题及其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述,希望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数量;行为特征;对策研究

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他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照顾和引导规范,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概念研究

多数文献是从父母(外出数量、时间、离家远近、回家频率、外出事项)、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监护人类型、见父母的频率)、居住地等方面进行界定。其中在父母外出时间、留守儿童年龄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父母外出数量以及监护人类型也就是儿童的留守类型方面达成了共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概念、规模、监护人类型、留守的原因、留守的影响、解决的对策等是众多学者都会研究的方面。但具体内容之中又存在差别。研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以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差异.[1]比较国内与国外的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进而为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有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真实的调查,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展现了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2]也有人采用叙事方法进行了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3]

很多文章都赞同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在1994年的望上提出的,他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被留在国内的孩子.[4]他也界定了留守儿童的居住问题,但并未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与父母分离时间的期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例如,范先佐就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5]这个概念的界定与一张的界定十分相似。不同点在于对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界定,即国内与贫穷落后地区的区别。诚然留守儿童中,农村地区的儿童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证实全国的留守儿童超过80%居住在农村地区.[6]即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农村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丁杰、吴霓就进一步指出了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7]吴霓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阶段进行了年龄的界定,这有利于调查对象的选定,方便了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非在读留守儿童及学前留守儿童状况的忽略。赵景欣等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8]在此对父母的外出数量做出了规定,但并未对父母的外出时间作出规定,并提到了户籍的问题,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也做出了限制,指的是未成年人,这就为涉及到留守儿童的一些合法权益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江荣华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江荣华在此对留守儿童的年龄提出了限制.[9]最早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在外时间进行限制的是吕绍清和叶敬忠,他们分别将这一时间限定在半年以上和四个月以上.[10,11,12]这有利于实现调查研究的可操作化,同时也会使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时间的不同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均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13]

综上所述,本人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数量研究

段成荣等人的研究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此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比例为87.52%,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28.52%,占全国儿童21.88%。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由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14]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罗国芬在研究留守儿童的规模中指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公开发表的有1000万、6755万、7000多万、1.3亿等几种看法。他分别分析了每个数字背后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15]虽然对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数字,但大家对留守儿童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达成了共识,及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研究

(一)留守儿童行为特征研究

2011年制定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严重性和行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献主要有:

张文新指出儿童行为问题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各种行为.[16]张文新对行为问题的界定主要是指违背社会准则,程度分为危害社会与非危害社会之别。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这些行为问题很难说就是因为留守即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导致的特殊问题,但确实是留守加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杜勇也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撒谎、抽烟、拉伙结派、欺负同学、骂人打架、花钱大手大脚,在家里顶撞临时监护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一部分还表现为行为两面性,在学校是乖学生,回到家就为所欲为.[17]胡昆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他们产生的行为问题是: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抢劫等.[18]赵红等人也指出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19]王坤等人在调查中发现,相比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更多,如抽烟、打架、旷课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家庭亲子关系越差,儿童的问题行为就越多.[20]以往还有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21]目前的研究中较多针对留守儿童外显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情绪问题和内隐问题行为倾向研究较少.[2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将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23]胡宇芬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为说谎、逃课、沉迷于游戏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组的检出率高达44%,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仅为17%.[24]

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25]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26]

由这些研究可以得知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确存在并且有的还很严重,很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对此问题值得引起关注,我们应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些研究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并不明晰,只是指出了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些具体表现,并没有按行为问题的性质、地点等进行分类,也就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二)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策研究

周全德、齐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7]专家们认为应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从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保护儿童的法制环境.[28]曹建平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同伴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密切家校关系、开设心理课程、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9]聂鹏、姚云等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政府、学校齐抓共管.[30,31]王坤等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提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社会支持越多,留守儿童的违法、违纪行为越少.[32]陈曦等人的研究结果对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建议是尽力去减少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的学校及师资,对其家庭及居住社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从宏观角度尽力消除现存教育系统的种种户籍限制.[33]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是缺乏社会支持所致.[34,35]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6,7],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36,37]

四、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概念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留守儿童数量的计算方法不一,结果各异,这就难以形成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客观认识。

2.大多研究缺乏深刻地理论积淀,未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与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少有文章能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思考留守儿童问题。

(二)进一步研究意见:

1.厘清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概念,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的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2.力求通过社会学、心理学中的越轨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郝程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98-103。

[2] 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J].2006.(4):639-675。

[3] Wendy Haight,James Black,Kathryn Sheridan.A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or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0(32):1446-1457

[4] 一张.留守儿童.望新闻周刊:37.

[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调研报告.2004

[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 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8] 赵景欣.压力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行为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9]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

[10]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上)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8):16-26.

[11]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下)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1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 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1.

[1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199):40。

[15] 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3-6.

[16]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7] 杜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新对策――以云南省水富县第五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探究,2010(1):41-44。

[18] 胡昆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19] 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20]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21] 陈希宁,袁萍,苏维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08-311。

[22] 赵丹娣.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及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23]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12.

[24] 胡宇芬.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爱[N].湖南日报,2005-10-19.

[25] Wendy H,James B.Kathrvn S.A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eration[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riew,2010,(32):1446-1457.

[26] Dana JS,Michiel AZ.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oster Care:Explo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8,(30):774-786.

[27]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28] 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37-42.

[29]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5):37-39.

[30] 聂鹏,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45-47.

[31]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32]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33] 陈曦,钟华.压力、负面情绪与中国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5):22-33。

[34] Goodwin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9):43

[35] Wight W G,Botticello A L,Aneshensel C S.Socioeconomic Context,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109-123。

[36]Marianne H M,Vollebergh W,Meeus W.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3):319-335.

[37] Callaghan P,Morrissey J.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a review.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3,18:203-210.

上一篇:从《叽叽喳喳的寂静》看其诗意的生成 下一篇:国内十年来时间管理研究的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