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何体现高阶思维

时间:2022-06-25 12:40:17

浅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何体现高阶思维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师很熟悉的一节课,以往的教学思路从三个角度去讲,第一课时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引课来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得失氧、化合价、电子转移。第二课时是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比较。第三课时通过单双线桥这一工具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及训练。原有氧化还原反应处理思路的优点是教学体系完整很系统,老师都很熟悉不需花大功夫备课,讲得也很透彻,重难点把握到位。讲解概念时主要由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听,课堂表现出来的一直是老师教,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难点;另外,原有的教学内容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很多课时;还有就是原来讲解只关注概念本身教学,忽视概念的功能价值,没有有效地将事实性教学与概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概念不鲜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教学经验特别丰富,教学案例也很多,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或使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已有的经验上如何去改造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如何体现高阶思维的。

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氯化钠这种物质入手,让学生列举出能形成氯化钠的反应,有些学生可能列举一些中和反应,如HCl与NaOH的反应,有些就可能想出钠与氯气的化合,我们就拿这两个例子,从微观粒子角度去看反应前元素的形态,学生是学过中和反应前后微粒种类没变,元素化合价没变,但钠和氯气反应很显然看出原来是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后变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反应的本质是微粒种类的变化,这种微粒种类的变化直接带来的就是化合价的变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里还有一个难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这一认识?电子转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原有的处理是经常要拿钠与氯气的反应得失电子和氢气与氯气这一个反应电子对的偏转来建立电子转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得失电子这一问题。

我对于电子转移这一难点处理采取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还是采取钠和氯气的反应。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原子结构的特点,将课前制作好的Fries动画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同学,学生通过讨论钠与氯气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化合价的变化是因为发生了电子转移。这样就初步地将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转移联系起来。第二阶段,让学生预测锌与硫酸铜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一步让学生通^化合价预测可能有电子转移。第三阶段,实验验证,演示锌与硫酸铜反应的原电池实验,看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和碳棒上有铜析出,这个反应完成的同时伴随着电子的转移,使学生感受到电子转移这个微观现象是有宏观表象的。第四阶段,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已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这样就突破了这个难点。

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两对概念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老师与学生一同演绎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反应看物质,拿学生熟悉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引入,同学们很容易判断出氢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然后让同学们去找能与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有哪些,去找它的对立面,同学们就会找到氢气还能与氯气反应,氢气是有还原性的,那么氯气就是具有氧化性的,那么氯气就可以作为氧化剂。有了氯气,同学们继续进行讨论,再引出氯气与钠的反应,钠又是还原剂,以此传下去,学生就会把学过的物质自然分出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哪些有氧化性哪些有还原性。然后再提供两个信息,一个是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另一个是硝酸与金属的反应,让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找变价的元素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抓住物质的核心元素来预测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自觉遵循科学规律。只要教师把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履云.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22):40.

[2]谷林海,张会敏,王汉席.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高阶思维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

上一篇:关于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若干建议 下一篇:如何运用地理比较法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