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及其转移支付的逆向分配问题

时间:2022-06-25 09:34:50

社会保障及其转移支付的逆向分配问题

[摘要]本文从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入手,论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逆向分配的现状,进而从制度建设、转移支付方式、地区社保资金的需求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几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逆向分配

一、引言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各地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而且贫富差距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社会保障原本作为帮助贫困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没能很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反而有加大差距的负面效应,即社会保障的收入逆向分配现象。

二、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城乡差距

以城乡之间的收入结构差别为例说明城乡差距: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第一,从绝对量来看,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总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总收入,基本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总收入的2~3倍。第二,从收入的结构构成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约占90%,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例不到10%。相比之下,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据绝对比例,尤其是转移性收入,达到20%以上。而社会保障建设与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紧密相关。可见,在相对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程度反而较低。因此社会保障存在收入逆向分配的风险。

(二)地区差距

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来说明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地区间收入差距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甚至有上升的趋势。从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与就业这项数据来看,地区间的社会保障支出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以2010年为例,支出最高的辽宁省为5798358万元,支出最低的自治区为319119万元。因此,贫困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社会保障存在收入逆向分配的作用。

三、社会保障的收入逆向分配原因分析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储蓄式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对于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没有具体的规范加以约束,因此,所有的缴费责任几乎都落在个人身上,对于原本就较为贫困的农村居民来说,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从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但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并没有实现完全推广,而且这种制度的保障范围很小,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大病,保障水平也比较低,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农民日常的看病就医仍然得不到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就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言,以养老保险为例,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4.8%,城市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78%。可以看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缺位,导致社会保障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反而使其有加大的风险。

2、中央政府社保资金转移支付方式不规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方式主要为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和专项拨款。

税收返还往往与地区的增值税、消费税直接相关,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增值税消费税等税额较大,因此得到的转移支付就较多。其他的转移方式也基本采用“基数法”转移,导致富裕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越来越多,贫困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越来越少,造成地区间财政支付的不公现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转移支付常常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跑部钱进”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各地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弹性不同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他们对转移支付资金的需求较大,而对社会保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也就是说,当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支付了一定的转移性资金之后,该地区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增加社会保障产品,而是进行基础经济建设。

对于富裕地区来说,他们对社会保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也就是说,一旦有了转移性资金的收入,由于其他方面的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且资金较为充裕,他们没有必要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挪作他用,而是直接用于增加社会保障产品和居民福利。

综上,由于地区间对社会保障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即使国家给各个地区提供了相同的社会保障转移性资金,原本就富裕的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还是将远远快于贫困地区。

四、防止社会保障的收入逆向分配的对策

1、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往往要滞后于城镇,这是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关的。在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的滞后是正常的。但发达国家将农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时,基本达到两个条件:第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第二,农业占GDP的比重较低。我国有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达到了这个条件,应该带头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再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规范中央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

首先,转变以“基数法”为主的转移支付方法,推广“因素法”的使用范围。因素法,即通过一定的因素,先测算出本地区的收入能力,再测算出该地区的支出需求,通过两者的差额计算出科学的转移支付数额。这样就改变了仅仅按照收入能力确定转移支付资金造成的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加强了转移支付资金确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次,要强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属于一种专项转移支付,往往有专门的支付条件和规定用途。为了避免资金使用方向的随意改变,甚至是资金的挪用和贪污,真正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就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社会保障建设虽然重要,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尽快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多管齐下,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进行,使全国人民最终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福利。

参考文献:

[1]柯卉兵,《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小章,《中国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一来自浙江的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吴雪平,《对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化的思考》,社会科学报刊,2008,

上一篇:关于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税收成本较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