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4 08:10:13

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3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63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手术采用外侧切口、内侧小切口柯氏针交叉内固定加桡侧改良张力带内固定。结果:随访3至5年,除一例外,其它患儿肘关节外观及功能均为良好。结论:该手术方法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可获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方法

我们自1986年开始至2002采用外侧切口、内侧小切口柯氏针交叉内固定加桡侧改良张力带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3例,认为此方法术野暴露好、固定方法简单,能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现报告入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8个月~11岁,跌伤39例,车祸13例,高处坠落11例,伤后1小时至1周,左侧26例,右侧37例、伸直型42例,屈曲型11例,开放骨折6例,其余为闭合骨折,和并桡神经损伤8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3例,和并肱动脉受压11例。

2 手术方法 仰卧位,采用臂丛麻醉或强化分离麻醉,患肢置于手术台上,取肘外侧切口,切开皮,皮下,筋膜,剥离骨膜,显露骨折端,骨折复位,再做肘内侧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筋膜,不必暴露尺神经,剥离少量骨膜即可,手指触摸肱骨髁上内侧骨嵴是否复位,如未复位,则从内外侧切口配合复位,以柯氏针从内外髁进针交叉固定,应避免柯氏针钻入骨皮质时滑入尺神经沟,针尖须穿过对侧骨皮质。再以细钢丝绕过肱骨内髁穿入的柯氏针过对侧骨皮质针尖处,与外髁穿入柯氏针的尾部形成张力带,钢丝结扎处放在肱骨外髁部,以方便取出。柯氏针尾部折弯留于皮外。活动肘关节,证实骨折固定稳固。再做相应神经探查术,手术完成后逐层缝合切口各层 ,过肩石膏托固定患肢。3周后拆除石膏,行肘关节功能锻炼,4周拔除钢针,随年龄适当延长拆石膏及拔钢针时间。行长期肘功能恢复情况随访,一般随访3年,最长5年。

3 结果 本组63例病人中,除一例患儿因家长未能及早督促功能锻炼外,其它患儿肘关节外观及功能均为良好。

4 讨论

4.1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并发症是肘内翻畸形,目前对产生肘内翻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据局部解剖,可以知道肱骨髁上有内、外侧骨嵴,中间由于前面有冠状窝,后面有鹰嘴窝,肱骨髁上内、外侧骨嵴之间很薄[1],所以内、外侧骨嵴部骨折的复位情况,直接关系到骨折的解剖结构的恢复及固定的稳定性。只做桡侧切口,术者手指很难触及内髁骨嵴,难以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发生水平位旋转及冠状位倾斜,则造成肘内翻畸形。在内髁做小切口,不但可了解内髁骨嵴复位情况,还可通过切口协助骨折复位,同时缩小桡侧切口长度,减少误伤桡神经的机会。

4.2 不少专家认为上肢活动时,特别是上肢外展前屈时,由于地心引力作用,使骨折端桡侧产生分离趋势而发生肘内翻畸形[2],手术过程中发现,柯氏针表面光滑,即使交叉固定,抗张力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 在交叉柯氏针固定的基础上通过桡侧张力带固定,可使桡侧固定抗张力的能力增强,增加了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端的加压,促进骨折的愈合,防止肘内翻的发生。

4.3 从结构力学中结构机动性的角度来看[3],机动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形连接结构,交叉柯氏针固定可行成三角形连接结构,因此采用交叉柯氏针固定较好的解决了骨折固定的稳定问题[4,5]。在此基础上加用张力带,可有效控制桡侧骨折端分离的趋势,防止肘内翻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骨折端固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郭光文,王序著,人体解剖图谱.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

[2] 钱令希著.结构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2~20.

[3] 徐华梓,李也白,迟永龙 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肘内翻畸形.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29.

[4] 刘成恩,盛新君,樊仕才,王宏波,周新强,万黎.儿童肱骨下端解剖特点与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年第05期.

[5] 曹进,仲肇平,周龙,徐荣明,陈秋,彭琳瑞,任荣. 内外髁三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 尺神经损伤的预防. 中国骨伤,2008年第10期.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下一篇:针灸治疗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