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切口液化成因及其防范

时间:2022-06-24 09:08:25

妇科切口液化成因及其防范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但妇女肥胖人群却日益增多、剖宫产率快速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是妇产科临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199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的36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Ⅰ~Ⅱ类切口发生脂肪液化36例。妇科手术21例,其中恶性肿瘤行子宫全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子宫全切除术12例,宫外孕手术2例,卵巢肿瘤剔除5例。剖宫产手术15例,其中二次剖宫产纵切口4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1例(既往有宫外孕手术史),其余均为横切口。36例患者中30例有合并症,其中合并肥胖15例[1](其中肥胖孕妇指身体质量指数BIM≥28),糖尿病5例,中重度贫血4例,低蛋白血症3例,滞产3例,术后咳嗽2例,无合并症6例。18例使用高频电刀。

1.2诊断标准

患者术后3~10d换药时见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渗液有漂浮脂肪滴,此外无其他自觉症状。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亦无脓性分泌物及组织坏死。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2方法与结果

首先是原发及基础病治疗,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控制高血糖,对产科滞产病人积极及时处理。其余根据渗液情况不同,分别作出相应处理。对渗液较少的患者,采取每日换药及轻柔挤出渗液1~2次,加以切口微波理疗每日1~2次;对渗液较多范围较广愈合不好的患者,在切口渗液最明显处撑开或拆除缝线1~2针,每天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认真彻底清洗1次,加以盐水纱条充分引流,勤换药,必要时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缩短愈合时间。注意出现脂肪液化轻易不要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的基础[2~5]。经以上治疗36例全部治愈出院,32例一期愈合,余4例二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愈合时间8~18d[6]。有报道联合应用大黄、芒硝外敷治疗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使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进而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值得推广。

3讨论

3.1脂肪液化的原因

(1)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本身血供就差,再加上术中对脂肪层血管的损伤,进一步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及营养供应缺乏、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2)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的电凝电切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7]。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8];(3)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末梢循环差、机体抵抗力差、切口生长速度慢,脂肪液化风险增高;(4)难产、产程过长患者手术操作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增加,影响切口愈合;(5)术后咳嗽可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尤其肥胖患者腹部纵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6)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切割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或缝合时留有死腔均可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7)手中术后消毒时消毒液(酒精、碘伏等)进入切口,破坏了脂肪组织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3.2切口液化的预防

治疗脂肪液化预防是关键。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高危因素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谨慎使用电刀,手术应用电刀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避免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肥胖患者尤其要注意,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将电场及热损伤降到最低,减少脂肪组织破坏;(2)手术消毒时避免消毒液进入切口,手术者提高操作技巧,严格规范操作,彻底止血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3)缝合皮下脂肪前用生理盐水仔细冲洗切口,将已脱落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手术后坏死的可能;(4)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5mmol•L-1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贫血患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80g•L-1以上。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非急诊手术考虑延期,急诊手术者术前、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低蛋白血症患者可给予输注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纠正;(5)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应选择在手术野或切口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间内使用,这是手术期间最可能发生感染的时间,使抗菌药物的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的浓度达到较高水平[9];(6)产科处理严密观察产程,对难产、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积极处理。

上一篇:日本幼儿教育特色与影响 下一篇: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