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

时间:2022-06-10 07:26:59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

[摘要] 本文探讨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及预防。方法_回顾性分析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切口感染者49例为观察组,选同期无感染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存在的与感染相关的非生物因素。结果是引起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有体质指数高、营养不良、伴有基础疾病或感染、手术时间长、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正确指导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腹部;外科学;妇科外科手术;外科伤口感

手术切口感染是妇科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一方面增加患者痛苦;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负担;更为严重者则导致宫腔感染、败血症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对我院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01-2010-12在我院妇产科各种原因行开腹手术患者共879例,年龄21~73岁;子宫切除术580例,附件切除术235例,异位妊娠病灶清除术64例。

1.2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中任何一条的就可诊断:手术切口有红、肿、热、痛或者脓性分泌物;手术深部切口出脓液或者通过穿刺抽出脓液;切口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分泌物或者发热温度超过38°,手术切口局部有压痛感;再次手术检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有关切口脓肿或者别的感染证据;(2)在手术临床诊断上,伴随着病原学诊断的依据,即分泌物是培养阳性。

1.3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病史、病程记录、特殊检查、化验单、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等资料综合判断是否为切口感染,将发生切口感染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12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种、病程、术野准备、手术室环境、器械消毒、麻醉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MI)、营养状况[血红蛋白水平(Hb)、白蛋白水平]、伴有基础疾病或感染、手术时间、预防应用抗生素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1],计数资料应用检验,计量资料以用t检验,P

2.结果

与切口感染有关的非生物因素:体质指数高、手术时间长、营养不良、伴有基础疾病或感染、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

3.讨论

3.1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高者由于脂肪层厚易导致无效腔形成及影响术野的暴露和操作,使手术时间相对延长,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要加强合理饮食知识教育,注意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同时术中慎用高频电刀,缝合腹膜后用大量氯化钠溶液冲洗切口,将失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

3.2营养不良

患者营养不良时组织再生能力差,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加上术中出血及术后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营养需要量增加,使营养不良的状况更加严重,致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2][3]。对营养不良患者,注意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增强机体体抗力;必要时使用应用。

3.3基础疾病或感染

基础疾病或感染亦使机体防御、免疫机能下降,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机体康复过程延迟,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因此术前应控制基础疾病或感染,增强机体体抗力,改善全身情况。

3.4手术时间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术野及医疗器械受空气污染的概率增高、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亦增加;同时手术时间长可造成创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形成,浸血敷料盐水反复使用;这些因素都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4]。因此,手术医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应注意保护组织,彻底止血,缝合时不留无效腔,对合面整齐平整、无间隙,减轻手术的创伤程度。

3.5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对预防切口感染有重要意义,因此,术前、术后应针对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菌选择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萍,陈伟,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2.

[2]龚志军,任镜清,孔刚,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3):429-431.

[3]Myles TD, Gooch J, S an tolaya J. Ob 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 fectiou smorbidity in patients who undergoces arean delivery[J] . Obstet Gyn eco, 2002, 100( 5) : 959.

[4]左丽蓉,刘曼丽.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用抗生素效果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188.

上一篇: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血沉在类风湿性关... 下一篇:我院18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