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减减负

时间:2022-06-24 08:12:44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减减负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土壤条件差。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在家务农的生活方式,选择外出务工,为此农村的留守儿童逐年上升。甘肃省由于很早就实施了“两免一补”“住校生补助”“农村儿童营养早餐”政策,导致家长外出时更愿意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正是国家和地方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断改善提高,使广大家长意识到孩子更应该在稳定、条件好的家乡接受教育。“外出淘金”和“陪伴成长”成为这些家庭的一道难题。我们无力提高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但让家长们安心外出工作少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操心却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小学校长,我深深感到农村学校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知识这么简单,更要将孩子的成长放在我们的肩上。

我所在的学校是全镇中心小学,承担着四个自然村学龄儿童的教学工作,学生有200多人,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字眼,我们这些孩子都不愿被老师、同学称为“留守儿童”,在孩子们的心里,这个名字意味着“可怜”“没有父母”“缺少家教”“贫困”“被资助”……以前我并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每当有市里各单位慰问、资助、关爱的时候我总是想越多越好,越勤越好,一有这样的关爱活动我总是积极争取,一心想为农村的留守孩子做点“好事”。尤其到“六一”前后,这些孩子要被慰问好多次,书包、文具、零食、衣服等慰问品令人有些头晕目眩。每当这些时候孩子们就会被老师们组织到“留守儿童之家”,接受礼物,合影留念。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发展到后来的茫然,甚至是麻木,这些表现让我大为发火,经常批评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我为此很是苦恼。直到有一天在学校走廊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名刚被资助的“留守孩子”无精打采地拿着新书包走着,几个孩子走过来,问他:你的书包该多得用不完了吧?我们也穷,送我们几个用用……这个孩子突然疯了一样地把书包踩到脚底下,边踩边哭:用吧,你们拿去用吧,你们这帮穷鬼……大家都被震住了,我发现其实我错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了解到这些孩子都不愿被冠以“留守儿童”的名字,本来没有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们和别的同学一样,现在所有的同学都知道他们是没有父母管教的“野孩子”,他们的家长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要外出打工,经常有人来给他们捐东西为此他们变“富有”了,邻居们一看见他们就问城里人给你们捐什么了,怎么没捐点钱……他们小小的心灵装不下那么多世俗,孩子们本来也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委屈,但这些委屈突然被无限放大了,他们需要关爱,需要有像父母一样的爱与陪伴,哪怕父母总是责备,但能在身边就好。我觉得作为孩子的老师,我忽略了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关爱是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是陪伴,是鼓励。意识到这些,我号召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给予尊重,给予陪伴

我校是小学,留守儿童多数年龄小,正是渴望亲情陪伴的“哺乳期”。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尊,不愿被同伴嘲笑“没爹没娘”。因为年纪尚幼,亲情的缺乏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碰到困难,没有倾诉的对象,在无助的情况下,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情绪,适当给予心理辅导,对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对于孩子们的隐私,要充分尊重,不随意评价,更不能伤害。面对生活和学习上无助的孩子放下不满,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站在家长的角度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我们既要多给予这些孩子爱,又要教他们学会坚强,学习宽容。面对留守孩子的不良习惯,多给予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改正。老师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在成长的路上大手拉小手,陪伴孩子一点一点成长。

二、受赠不如赠予

这些缺少爱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予关爱,但我总觉得与其到处接受别人的物质关心,经济赠予,不如让这些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变得“强大”,强大到能给予别人关爱。被动接受别人的赠予往往会让孩子过早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弱势,也容易滋生他们的懒惰、虚荣。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自身的优势,无意创造各种机会得到孩子们的帮助,大点的孩子帮助老师取取信件,帮助低年级的住校生刷刷饭盆,整理一下床铺;年纪小的孩子陪伴老师散步,整理作业本,摆放一下教室的劳动工具;有美术特长的孩子帮老师和班级选择黑板报的主题,设计一下教室的布置……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作用,由此得到的奖励更有价值。这样下去,孩子们有了被他人需要的自我满足,身心也得到了成长。为此我把各种捐赠物品以学校的名义收下,但不再大张旗鼓搞受赠仪式,

将这些物品归入“留守基金”会管理,通过其他活动让这些孩子有尊严地获取。

三、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

“留守孩子”对待亲情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但长期的缺失又让他们对亲人有了隔阂,孩子们在亲情的表达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总是干些出格的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不愿流露真情,有些孩子敏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这些表现都有它产生的根源。老师们可以根据“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带着孩子给父母经常打电话。老师先主动拨通电话,把孩子好的表现告诉家长,然后悄悄出去,给孩子和家长一个独立的空间。同时也鼓励家长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发短信,有条件的还可以视频。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他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好,爸爸妈妈是能够知道的。因为孩子的良好表现,家长也愿意经常打电话和孩子交流,和老师沟通。慢慢地,每一个留守孩子都和家长有了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孩子的情绪也趋于稳定,性格改变了好多。

总之,关爱“留守孩子”不难,但千万别把我们的爱变成孩子们的负担,智慧的老师从尊重出发总能找到恰当的爱的方式,孩子们也能享受到轻轻松松的关爱。

参考文献:

王雪萍.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校体育教育之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