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时间:2022-06-24 07:53:05

社保基金: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劳动保障部、审计署专项清查结果显示,1992年―2004年,仅养老保险金就有约170多亿元被挤占挪用。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也因此蒙受诟病与拷问。

上海社保案一石击水

上海社保基金案东窗事发,上海各方反响强烈,有人用“地震”来形容这一事件。

尽管上海社保基金案仍处于有关方面的深入调查中,但该案只是众多社保基金案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各地社保基金违规事件时有发生,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160多亿元,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截至“十五”期间,劳动保障部接到挤占挪用基金举报案件96件。

监管不力大案频发

上海社保基金案只是社保 “乱相”的一例,据统计,目前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的社保基金高达l万亿元,且完全不顾中央约束,私自挪用社保基金现象并不少见。像河南省濮阳市劳动保障局以减免企业应缴870多万元养老保险费为代价换取6辆轿车使用权;黑龙江省阿城市社保局将918万元借给企业用作流动资金和担保利息;浙江省温州市劳动保障局计财处用社保基金600万元购买国信优先股;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政府挤占挪用社保基金1245万元;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北州子镇党委政府弄虚作假套取社会保险基金69万元;上海市劳保局局长祝均一违规拆借社保基金32亿元。

为防止社保基金违规操作,国家正在考虑将企业年金纳入中央监管。劳动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在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表示,社保机构将完全退出年金运营。劳动保障部正在按照2004年出台的有关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指导地方社保机构,从现有的企业年金运营中退出来,推动存量企业年金向市场化管理转型。

劳动保障部重申,禁止社会保险基金违规投资运营。要严格管理社会保险积累基金,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在国家作出新的规定之前,一律不得进行其他投资”。

据劳动保障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8435亿元人民币,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中企业年金的规模约为680亿元。9月26日,新华社援引一些社会保障专家的警告说,中国迅速膨胀的社会保障基金,在监管运营方面正面临巨大挑战。

中央决心强力监管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在听取审计署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审计情况的汇报后指出,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占挪用。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侵占挪用的资金必须限期归还,损失的资金要采取措施补足,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各地很快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

亟须警惕制度缺陷

社保基金存在账户管理等制度性缺陷,这些制度性缺陷导致社保基金被随意侵占挪用,使百姓的保命钱始终处于高度风险的状态。以往,社保基金运作的一个制度缺陷,是社保基金账户只设有收入户,没有支出户及财政专户,收入、提取、支付全由社保部门说了算。而从一户管理转为三户分开管理,各项资金的流向就能一目了然,可有效破除暗箱操作行为。

当前社保基金监管的另一个制度性缺陷,在于管理者与监督者合一,地方社保经办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将社保基金的运营和监督系于一身,使社保基金长期处于暗箱操作和高度风险的状态。

近年来,各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逐年增大,这一现实赋予了基金管理者更多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充分理由。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基金看管者绕开了“游戏规则”随心所欲,那么再完善的体制也鞭长莫及。

看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保基金营运的透明度,使社保基金随时处于各方的严密监督之下,才能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保命钱”的所有者是老百姓,但由于制度性缺陷,使得这笔钱的所有者与管理者缺乏沟通的桥梁,而在监督不力的制度下,百姓的“保命钱”自然就成了某些权力腐败者眼中的“唐僧肉”了。

(摘自2006年11月30日《中国改革报》)

上一篇:国企分红:垄断利润开始造福于民 下一篇:如何管好用好2万亿元社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