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需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时间:2022-04-12 08:20:51

当前消费需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当前我国消费处于较低水平,消费不足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5个“过低”和1个“过高”。

一、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不断减弱之势

二、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

三、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中产阶层人群比重过低,尚未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和有强劲购买力的可持续消费能力

五、信用消费水平过低,我国即期消费需求主体实质上是有购买能力的现金消费能力

六、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强烈“挤压”

我国消费中存在的5个“过低”和I个“过高”,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现行的政策原因,除了投资与消费失衡、即期消费能力与远期消费能力失衡外,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加大了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不断增强。

第二,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直接税比重过低,间接税比重过高,不利于促进消费能力的释放。我国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目前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至28.1%,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1.9%。我国与消费有关的税种有5个,分别是间接税中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和直接税中的个人所得税。1994―2004年这5个税种所占比重约为77%,其中,间接税所占比重平均高达71.8%。

第三,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中产阶层少,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也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仍是个低收入的国家,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05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为1730美元,仅为美国的4%,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也仅为美国的15%;从人均社会财富来看,中国仅为美国的1.8%,人均财富仅为9387元。2006年我国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劳动力增量有17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约25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采取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商品粮政策、投资政策和力度等差距相当大,导致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

第五,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是信用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础是信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信用消费水平过低,都与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目前仅有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还没有包括涵盖多方面社会信用信息的信用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诚信国家。

第六,各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分配体系总体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我国基尼系数1981年是0.288,1990年为0.343,1999年0.397,进入2000年之后,基本上在0.4以上,目前已经接近0.5,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

经过28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从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这就要求必须把扩大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最终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应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民消费,作为扩大国内最终需求的重点。着力提高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农村居民消费率,提高中产阶层人群的比重,提高信用消费的比重。还应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入手,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职能,以逐步降低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居民储蓄适度增长,以扩大即期消费需求。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状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加快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提供丰富完善的服务,进一步释放居民发展型、享受型等高端消费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双拉动,实现扩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摘自2006年12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农民渴望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下一篇:大幅提高国民消费尚属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