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消费

时间:2022-10-03 07:06:00

论科学消费

我国目前非科学消费的一些表现

当前不科学消费或浪费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对外开放,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观念已进入我国并正在蔓延,这种物质消费至上的观念,轻视精神消费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消费大大超出自身的实际需要,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主要有:

宏观消费总量布局不平衡。虽然改革开放整体上取得了人民消费水平巨大提高的伟大成就,但宏观消费总量布局却出现了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表现在消费水平的贫富悬殊上。这种不平衡,离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宏观上未能实现科学消费。

资源浪费和资源掠夺式消费严重。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度,消费却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切实际地推行“一次性”消费,甚至是对资源掠夺式的消费,导致一些稀缺资源告罄。

超越资源限制的奢华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消费中追求奢华,摆阔气、讲排场,使本来就短缺的资源更为紧张,对有些资源讲,甚至把下一代的资源都消费了,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超越实际需要的过度消费。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尚未脱贫的情况下,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超过人的正常需要,劳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零,不但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生产的负担,浪费了资源,扩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负面效应。

非理性消费和愚昧消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或不具备合理安排收入、理性应对市场的能力。在消费中从众、跟风和攀比,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这种非理性的消费一旦和无知、迷信、等结缘,又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愚昧消费。

公共消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私人消费物品极大丰富,而公共消费却显不足。特别是农村,水、电、气、交通等公共消费更为滞后。

为什么会出现非科学消费的现象

一是消费者弱势、厂家商家强势。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尚未取得理论上的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厂家商家的强势,很多消费者盲从他们的引领,把追求时尚作为消费指南。在消费者弱势、厂家商家主导的格局下,缺少对消费者科学消费的保护,而对有损科学消费的市场行为没有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

二是消费者知识不足、缺少文化品位。消费者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的知识准备不足,是非科学消费存在的基础性原因。当物质需要满足后,开始向文化消费上升时,消费者却缺少应具备的文化品位,盲目模仿,是文化消费出现非科学消费的原因。

三是消费者观念落后、荣辱不分。旧社会残存的落后观念和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泛滥,社会主义美德淡忘,导致人们对消费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对一些有损身心健康甚至伤风败俗的消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消费的科学与不科学。

四是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分配不公,穷人的消费还在维持生存,富人的消费却在追求享受,反差鲜明。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是宏观消费不科学的根本原因。

科学消费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科学消费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以人民生活消费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更高水平”归根结底也表现为消费的更高水平,而更高水平的消费应该就是科学消费。

科学消费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消费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各个方面与消费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可持续消费;只有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科学消费,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消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唱响科学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科学消费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向。用科学消费解读新农村的各项标准,会得到对新农村更为深刻的认识。科学消费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消费对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会发生间接的作用。消费是分配的实现。分配发生的问题,在消费中可以得到部分的缓解。收入低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强大的公共消费缓解生存压力;收入高的消费者科学消费,可以把更多的收入转为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可以从事慈善捐助和公益事业。可以说,科学消费具有使消费表现出的贫富差距小于收入差距的功能。

科学消费有哪些实现形式

科学消费,既包括微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宏观消费的状态及消费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从微观消费者来看,科学消费主要表现为: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以及它们之间的消费协调。

安全消费,是科学消费最为基础的要求。安全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所以人们也非常看重消费安全。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的分离,消费安全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计划已经放松而市场又不健全,消费安全问题更为突出。科学消费的实现,首先要从安全消费开始。

健康消费,是科学消费的基本要求。健康需要随着人类进化,消费主体在对人自身和消费对象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永不停顿地认识自己、永不停顿地认识客观消费对象,其基本动力和基本目标就是人的健康。健康消费实现的关键是知识,所以消费是一个学习过程。健康消费是实现科学消费的永恒主题。

文化消费,也可以称为精神消费,是实现科学消费的高层次要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们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后,就会提出社会交往、相互尊重、自我实现等更为高级层次的需要,而这些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大多是通过文化消费实现的。

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化消费之间在发生的时序和结构上也有其内在的规律,现代生活中,三方面的消费越来越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消费的片面畸形或顾此失彼,会导致消费和整个经济的不协调。科学消费除分别引领各方面消费外,对微观消费的整体协调尤其重要。

从宏观消费看,科学消费主要包括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和公共消费,以及消费总量各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是针对人类在消费中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重要内涵之一。绿色消费,不仅是指消费者要消费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更为重要的是指,人们的消费活动要有利于保护并改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循环消费,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的反复循环利用,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循环消费,就是在消费中倡导消费绿色产品、减轻污染、变废为宝和回收利用。循环消费,直接、并通过确保循环生产实现着循环经济,因而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实现方式。

公共消费,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消费对象的消费方式。消费绝大部分是对私人物品的消费,但不可忽视公共物品的消费。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进入人们的消费。公共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科学消费的重要指标。

宏观消费的科学,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横向各方面消费的平衡和协调,包括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之间等;其二,是纵向代际消费的公平和可持续,可持续消费是科学消费最为重要的实现模式。

科学消费最终要实现消费者的自由和理性;要实现微观消费与宏观消费的协调;要实现消费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友好、和谐。

上一篇:大幅提高国民消费尚属奢望 下一篇:国企改革:破除垄断仍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