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岸关系走向前瞻

时间:2022-06-23 10:49:18

未来两岸关系走向前瞻

中共十确立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引发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期待。而十所释放出的强有力的正能量和积极信号,将进一步强化两岸和平共荣的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在求同存异的良性互动中取得重要的积极进展,开辟出新的更加广阔的前进道路。

巩固深化成为两岸关系新特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未来两岸关系能做可做的部分仍将主要集中在非政治领域,巩固深化合作将成为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继续巩固和深化两岸现有的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客观需要,即目前的两岸关系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巩固保障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更有主观考虑,即在两岸缺乏足够政治互信的前提下,贸然推动政治谈判远不如继续推进非政治领域的合作容易,因此“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就成为必然的共同选择。大陆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迫不及待,而是主张要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十报告提出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实际上已指明了未来5年大陆对台工作的大方向和主要任务。这表明,巩固和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成为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任务。

有鉴于此,个人认为,未来几年,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继续加强两岸文教、社会交流,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将成为两岸共同推动合作的主要内容。概言之,两岸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下一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全力加强和落实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主体的两岸经合工程,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全面推进ECFA的各项后续协商,还有大量的繁重工作任务,两岸都有强烈的意愿欲使ECFA的积极效应全面释放。另一方面,全力加强和深化以“三通”为载体、以文教为主体的两岸社会交流工程,以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下一步两岸仍须全面交流、重点交流、深入交流,实现两岸社会的全面融合,逐步由“三通”实现第四通――“心通”。最后,全力加强和推进以两岸两会协商为主体的多层次对话协商工程,以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强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十报告别提出促进平等协商和加强制度建设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呼吁双方要稳步推进包括两岸经济、文教、人员往来等各个领域的机制化、制度化进程,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机制。目前看来,制度建设将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两岸互设办事处等将会很快纳入双方的共同议程中。

突破两岸政治僵局仍需共同努力

十报告中“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这些主张不仅延续了同志“12.31重要讲话”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写入党的正式文件中,作为今后大陆对台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这些“希望两岸共同努力”的项目是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迈入“深水区”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任务。

虽然大陆因素对两岸关系的主导作用在增强,但是毋庸讳言,在宏观结构上,“陆美台”三方“大三角”关系的博弈,仍然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或主宰两岸关系。在微观结构上,国、民、共三党形成的两岸“小三角”关系依然不稳定、不均衡,不仅深受岛内周期性选举政治的影响,而且三方政治互信脆弱,成为三角关系中的变数。两岸政治僵局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上述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制约,两岸关系并非任何一方单方面可以控制和左右的。因此,十报告中所提出的有关推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呼吁,虽然合情合理、务实可行,但在目前的两岸现实下要想稳步顺利地推进,尚需台湾方面的正面回应和积极配合。但台湾方面却采取消极拖延的战术,认为两岸谈政治议题的条件不成熟,没有急迫性,不是优先选项,甚至给两岸商签和平协议设置了“‘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等高门槛。

尽管如此,个人认为,十后,在推进两岸政治关系上,双方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该积极作为。既然政治议题无法搁置,回避不了,就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两岸政治谈判的环境与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两岸政治商谈台湾不会被“矮化吞并”,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亲中卖台”问题,越早商谈对台湾越有利。两岸只要不断累积政治互信、展现诚意和善意,完全有智慧找到彼此可接受的解决办法。倘若岛内社会能够对这些问题形成共识和有利氛围,将必然对台湾当局产生较大的压力和驱动力。同时,也要让美国充分认识到,两岸政治谈判有利于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当然,即使是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商谈,仍应本着“先易后难、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在两岸的共同协商下逐步稳妥地推进,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上一篇:粉彩陶瓷山水画创作 下一篇: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