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

时间:2022-06-23 10:02:57

浅谈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

摘要: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在探寻它能带给学生的最大价值。本文着重关注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并使理论结合实践,从德育、智育、普通学校教育三方面着手,对于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进行探究,来阐述其非音乐性价值所在。

关键词:音乐教育;非音乐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42-01

确切地说,人们接触音乐通常是在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中就已经接触到了,它就好像“润物细无声”般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人认为我们所学习的音乐仅仅是音高、节奏、和声、音符、旋律……,但如果我们大胆的将这些音乐本体之内的东西撇开,也许能够看到的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另外一片天地。郭乃安先生曾在《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1991)一文中写到:“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受他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在音乐本身与其外部诸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有一个中心的接触点,那就是人。”那么,音乐教育的教育,也是人的教育。而所谓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即指,人在音乐本体价值之外另外所获得的价值。那究竟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何在?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

长久以来,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渗透。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作为当时教育人的标准,而音乐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从他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传统育人思想可以看出,他认为音乐能够对人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只有受到过音乐教育的人才是仁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音乐教育与智育

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如孔子、马克思、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列宁、卢梭等,他们大都酷爱音乐。再如李四光、袁隆平、英国前首相希思,而美国国务卿赖斯则是一位钢琴爱好者,她曾经说过:“要么当一个好的外交官,要么当一位好的钢琴家”。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音乐教育对于智育的重要体现。普利施文说:“每个科学家最初实际上都像一个‘皱皱巴巴的瘪气球’,艺术家给他以力量,气球就开始飞升了。这样一来,由于艺术开了头,最初的想法便展开来,开始具有按科学方法绘出的鲜明轮廓。艺术勾画出一个形象,吸引科学家,引起他的兴趣,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即使艺术家表现一个很不平常的想法,但他表现的方法却不平常,不一般。这样一来,就能迫使人们把被习惯的力量磨钝了的注意力转向这些想法。”(谢嘉幸《反熵・生命意识・创造》1989)

三、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

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明显的凸显出其作用。在一个普通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聆听《行星组曲》,使他们畅游在音乐的宇宙中。音乐的存在使同学们对行星的轨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能有人会问,这到底是在上什么课?是音乐课吗?那为什么要研究行星的轨道?答案却是出人意料的,这其实是一堂很正规的自然课,也可以叫做科学课。这也就是现代西方音乐教育提出的,通过音乐教授其他课程。

而我相信,看过《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2007)这本书的人,都会被里面的那所学校所吸引――火车车厢改造的教室、奇怪的课程设置、令人费解的授课方式……而深深打动我的则是里面描述的一节音乐课。学生们在校长弹奏的乐曲中走进小礼堂中,每个人都手拿彩笔,在聆听、欣赏乐曲的同时,学生任意的在礼堂地板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旋律、音符以及节奏,那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圈圈叉叉。他们开心的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造型。课程结束,校长会让学生把礼堂的地板再打扫干净,通过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教育他们平时不要乱涂乱画……音乐在这里已经不是以自身本质的形式而存在,它成为一种媒介,架起了学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在无形之间,使学生通过音乐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音乐教育就像一枚硬币,也具有它的两面性――音乐性价值和非音乐性价值,然而他们都位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讨论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并没有否定或批判音乐性价值的意思。只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音乐教育非音乐性价值的存在,并掌握它的发展方向,同时使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得到最大的利用。

参考文献:

[1]Richard C. & Carol R. (2002),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上一篇:各种文明阶段对古汉字形成的影响及其表现 下一篇:声乐表演前后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