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明阶段对古汉字形成的影响及其表现

时间:2022-09-20 10:59:17

各种文明阶段对古汉字形成的影响及其表现

摘要:古汉字发端于汉族先祖的游猎文明和游牧文明阶段,但形成于农业文明阶段,同时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着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变化。

关键词:古汉字;游猎游牧阶段;农耕阶段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99-04

在现代中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均拥有自己的文字。与汉文字一起的还有蒙文、伊斯兰文、藏文、满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等。

本文中着重阐述古汉字,阐述各种文明形态对古汉字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几个文明形态,包括原始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到现代工业文明,它们均对古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有许多具体的表现。

古汉字发端于汉族先祖的游猎文明和游牧文明阶段,但形成于农业文明阶段,同时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着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变化。从这些文明对古汉字的影响和表现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出在今后中华文明发展中,古汉字的发展规律及其具体途径。

一、古汉字(甲骨文)发端于原始游猎、游牧阶段,却最终形成于农耕阶段

古汉字发端于古汉族先祖们的游猎、游牧阶段。我们从古汉字中,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古汉字中的象形字。关于象形字的数量,就目前中国正在使用的古汉字,多数学者认为有近300个象形字。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79年版)中,辞海部首表共有部首283个(繁体的同部首,只用简体)。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比较简便的看法。如果我们试图对从甲骨文开始到篆书、隶书、楷书和当代的简化字中,对汉字究竟有多少象形字进行正确回答,可能是需要一篇文章才能够讨论清楚的。有的古汉字书中指出象形字有500多个。象形字在汉字中的出现,除了作为单个的象形字出现外,更多数出现的情况是作为汉字的偏旁部首出现,在偏旁部首的各种排列、组合中,形成庞大的汉字群体。

人们认为的古汉字中的近300个象形字中,无论是花鸟鱼虫、牛马羊豕犬,以及人类的手足口鼻舌身心、父母兄弟、男女等古汉字中的象形字,这些古汉字的产生都是与中国古代人类经过的游猎、游牧阶段的实践分不开的。

在游猎、游牧阶段,先祖们除了对具体象形事物加以认知外,他们还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一些复杂事物加以认识,尽管有些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表面,还没有完全抓住事物的规律性,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觉到先祖们对于认知世界的种种努力与艰辛。

以(国)字、秋字等古汉字的形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中国各种文明阶段上,先祖们对于事物本质含义的逐步深入的了解,因此,呈现出先祖们对于事物规律的阶段性认识来。

在游牧阶段,甲骨文中的国字是“或”字(由 “戈+口+一”组成)。实际上在“或”字的前面还有一个类似于“或”字(“戈+口”组成)的字,它比起“或”字少了字底下的“一”,也就是土地。换言之,一开始的字是由“戈+口”组成,注意它少了“一”(也就是土地),表达的是酋长带领“口”,即人口,部落人众,进行着游猎生产和生活,这里的国家概念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挺多只是一种国家完整概念形成之前的“部落”形式的“邦国”。古代游牧生产比起游猎生产,毫无疑问要稳定得多,安全系数要高得多。游牧活动需要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游牧部落需要有供自己“逐水草而居”的土地,这比起游猎时期,对于土地的看重要增加了。但是,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因素,就使得游牧部落居无定所,游牧民族对于土地的眷恋程度,远比农耕部落低很多。不过,随着农耕部落的大量涌现,土地不断被农耕部落开垦而去,游牧的土地总量减少,这也逼迫农耕部落关注土地,因此,那时的国家的字是用甲骨文“或”字来解释的。这里的“或”字(由“戈+口+一”组成),比起以往的甲骨文的国字――“戈+口”是多了一样东西“一”,这代表着后来的农耕部落较之于游牧部落,对于土地的重要性也日益加重了。

在农耕社会后,土地不断被开垦成为可以种植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耕田;为了保证丰收,加强了水利设施的不断建立,这自然会更加突出对于稳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需要。因此,就由上述的五千年前甲骨文“或”字所表示的字,转变为三千年前金鼎文中的“”字,这个“”字比起前边甲骨文的“或”字多出了一个大“囗”,这是表示边疆四周的意思。游牧阶段,中国大地上存在的基本上是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是人类社会向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则比起游牧阶段的社会,这许许多多的部落(“或”)则组合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国家(“”)。农耕社会里的国家,比起游牧社会里的国家,不仅疆域要大很多,而且人口、部落也要多很多,往往都不是单一民族所组成。农耕社会诞生出延续至今的国家(“”),这是比较完备形态的国家,国家里最基本的因素是“口”,这就是人口,人民;其次是军队(“戈”),那是一个持有武装的军队;第三个因素是土地(“一”),有了土地,才能够开荒种地,放牧牛羊,才能够养活国土里的民;第四个因素,国家有着四周的边疆(大“囗”),这是也就是国家的势力范围所到的土地边沿。

综上所述,字的形成,发端于游牧社会,形成于农耕社会。

与字相联系的字有“疆jiang”等字,不过与字相比较,在甲骨文中,字只有“或”的形态,尚未形成后来完备形态的“”字;但是,在甲骨文中的“疆、”等字,却已经形成与其后出现的篆书、隶书等“疆、”字一样,字形基本一样,已经具备了完备形态的汉字。篆书隶书中的“”字与“疆”字字形上均有(由“田”与“田”连成一片的),只是“疆”字多了一个“弓”部首。但是,在甲骨文中,“疆、”等字没有区别,这些字的左边都是一个弓形,右边则是上下各有一丘田,即两块“田”相加。这个“”字的出现,正是农耕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绝大多数表达农耕文明的字主要出现在金鼎文和篆书、隶书、楷书阶段。

其他不少汉字,比如“秋”字等字的形成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甲骨文中的“秋”字,形成于游牧阶段,甲骨文中的秋字的最初形态是:秋天里,人们看到僵死的蝗虫(又名蚂蚱);或者同时把蝗虫拿火烤着吃,还有的就是画一只乌龟在凋零的禾苗旁;这三种都作为秋天到来时的一个象征。秋天的表象有千千万万种,甲骨文将上述三种表象就作为“秋”的特征,有以偏概全的味道;而且,有的地方在秋天里未必能够看到大量蝗虫死去的情景。因此,用蝗虫来表达秋天未必就是科学的表达方式。人类的智慧是随社会的前进而发展,先祖们对于“秋”(秋天、秋景等)的认定也是随社会的前进而逐步科学的。在农耕社会里,先祖们主要是作为农民而整年累月地与耕种打交道,以种植农作物作为自己的最大事业,故此,他们对于秋天是收割时节的印象极为深刻。在秋日里,禾苗成熟了,禾苗的全身火红颜色,也是一年一度的收割季节,这给以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以“禾+火”形式,来揭示秋天的本质特征,无疑是最为大家认可的一种表达方式了。大家熟知能详的诗词中,多次出现过描写秋景的精辟词句,比如: “看万山红遍,曾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等等,这些描写秋景的诗句,也都是与古汉字中篆书、隶书中的“秋”字的含义基本一致。换言之,画家如果用火红颜色来描写秋景,那么,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认识到这是秋天的景色。

为何在游牧社会里,秋字与火烤僵死的蝗虫相关,这是因为蝗虫也是很好的蛋白质,能够充饥耐饿有关。而秋字与“禾+火”相联系,则是农耕社会里,等到禾苗等农作物叶片像着火一样,这是农作物成熟的重要标志。两者充分体现出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的这种对于食物的高度关注,因此,对于“秋”字的定义,也就趋于一致,只是,二者的科学性上有区别罢了。

火烤僵死的蝗虫能够充饥耐饿,与禾苗火红的秋收时节,能够收获大量粮食相比较,当然是后者给人们印象更加深刻和久远,因此,秋字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而且“禾+火”或者“火+禾”的秋字,的确是对于秋天、秋景的最为形象、最为传神的点睛之笔。可以说,古汉字就是千百个伟大的抽象画派大师的作品。

本文举出字和秋字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目的就是试图揭示古汉字的形成过程,也是华夏大地上先祖们对于古汉字所表达事物对象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深化过程,华夏大地上先祖们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文字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既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需求,同时,它又以独立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和进程。

二、古汉字中最大量的文字是在农耕阶段中形成和完善的

在古汉字中,最大量的古汉字是在农耕阶段中发明形成和完善的,这大量的古汉字的形成正是与农耕以及农副业阶段有关。

如前所述,古汉字中的近300个象形字,均是先祖们在游猎阶段、游牧阶段的创造结果。

例如,牛马羊猪狗同样是由人们驯化而来的家畜,家畜成为人们家庭重要财产之一。人们在驯养牛马羊猪狗这些牲畜时,的确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力量。比如,B(养)字由:羊+食组成,含意是给羊以食物,这揭示着饲养的本质特征是给羊以食物,这样羊就可以存活下来了。人们不仅养羊,也B牛马猪等大型牲畜。

鸡鸭鹅等动物,是先祖们在游猎阶段和游牧阶段驯化而来的家禽。鸡字有两种比较普遍的写法:其一是a(奚+鸟),另一是u(奚+隹)。这两种写法,是有所差异的,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有“奚”的部首,而奚由:(人的手)+幺(糸的一半,指的是纤维做成的绳索)+大(这里指的是人的一双手),指的是将鸡用绳索捆绑起来加以驯养。而鸟和隹两种部首,尽管二者写法之间有差异,但讲的都是我们熟知的动物――隹(短尾巴的鸟,例如雉),以及鸟(长尾巴的鸟,例如孔雀,野鸡)。a(奚+鸟)和u(奚+隹)正是先祖们驯化出来的家禽。

再有,以家为例,家字由“宀+豕”组成。这是农耕文明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有着重大区别的一个表现。游牧文明中,人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会有固定的住宅,同时,游牧部落也是不会去饲养豕(也就是猪)的;游牧部落习惯驱赶放牧着牛马羊等动物,断不会把豕圈养起来,豕也不会像牛马羊那样比较好驱赶、放牧的。“家”字的上方(“宀”),表示的是房屋的上层,下方“豕”则是家庭饲养豕的地方。至今在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仍然能够看到在家庭的住宅里,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猪等家畜。这种做法的好处,可以防止野兽偷食家畜。因为,一旦有这类情况发生,主人可以凭借住在楼上的优势,给野兽以打击和恫吓,野兽一般都会逃走,家畜就可以太平无事。这种饲养方法,可以给家庭增加不少副业收入,贴补家庭生活之用。

例如,畜字也很有韵味,这是由“亠+幺+田”组成的畜字,幺是绳索,“亠+幺+田”是将牲畜(chu)用绳索栓在田中圈养的意思。只有在农耕文明中才有田,田中放养牲畜是农副业的一大发明。而储蓄一词的“蓄”字由:“艹+亠+幺+田”组成,含意是不断给圈养在田中的牲畜以食物――草料等,那么牲畜就可以存活下来了,到了需要宰杀这些牲畜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宰杀它们了。“牲畜”两个字,表达的是在田中驯养牛等动物,目的是让它们活下来给人们干活。

古汉字中,农耕文明还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字词。比如,什么是利益,利字由“禾+刂”组成,农民用刀来收割成熟了的禾苗,当然利益很大,有了收割下来的粮食,大家就可以有粮食可以吃,可以养蚕织布,有衣服可以穿。再则,种出了粮食可以换衣物;或者种出麻等经济作物,以及养蚕缫丝,进而可以制作衣服;大家可以进行商品交换。“思想”一词的“思”字,思字由“田+心”组成,表达的是农民要围绕着种田把粮食打出来吃,要养蚕织布,因而需要不停顿地思索,如何耕地、耙地、播种、灌溉、管理禾苗、除草、施肥、收割、贮藏,选种,准备来年扩大农业生产。如果遇到灾年,还得思考如何进行抗旱排涝,如何扑灭虫灾等等。

r(农)字由“曲+辰”组成,曲表达着农田区域中沟渠纵横,而辰则是龙的化身,表明农业对于龙的极端以来。古代时农业落后,靠天吃饭,龙代表着天老爷来管理着农业,龙只有努力工作,农业才能够普降甘霖,保证农业的丰收。由龙字可以组成“陇”、“垅”、“笼”、“V”等一系列与农耕经济相关字。“陇”字由“阝+龙”组成,“阝”是丘陵起伏的样子,表达的是丘陵起伏如同飞舞着的龙的样子。“垅”字由“土+龙”组成,表达的是土垅蜿蜒曲折,如同龙的飞动的样子。“笼”字由“竹+龙”组成,表达的是用竹子编织的有头、有尾,有身段,有龙之形状的竹笼。“V”字由“月+龙”组成,表达的在月色下的飞动着的龙,当然看起来就朦朦胧胧地了。

农耕经济而形成的大量的字词,有不少与农业、农田等字相关,比如富裕的“富”字,幸福的“福”字,逼迫的“逼”字,这些字中都有“田”部首,离不开“田”部首;而其中的“口”部首,则表达了农耕中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与可耕种的田(熟土),这本身就是创造出农耕经济的财富来的。又如“富裕”一词,不仅“富”字与农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裕”字也与农耕紧密联系在一起。“裕”字由“衤+谷”组成,古代从农耕中取得衣服,那时主要是种麻,麻织品是很粗糙的织物,可以蔽体,难以御寒;而谷物则是农耕的产物。

至于累字,累字由“田+糸”组成,表明农民在田中为养蚕(“糸”)而不停地干活,好辛苦,好累啊!

禾苗、与禾相关的粮食作物,都是农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农耕文明高度关注的大事。

在《新编小学生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增订版,下同)一书中,禾字部首的字共有88个(还有5个简体字)。禾、利、秃、秀、私、秆、ixian、秉、季、委、y、秒、香、秭、科、^、秋、秤cheng、秦、秣mo、秫、乘、租、积、秧、秩、秘、秸、稆lv、穗、u、秽hui、移、粳、嵇、稍、程、、稀、秫、黍、税、稂、、稞、|、稔ren、稚zhi、稗、稠、颖、酥、稣、Lnuo、Mjie、Q(称)、r、N(种)、稳、b、Mjie、稽ji、稷、稻、黎、稼 穑jiase、稿、蒿、e(积)、穆、bji、Abing、}、、^、、穗、黏、Pxu、V、、v()、馥、稳、(和)、穰、。

这里对农业文明形成的一些古汉字加以深入的阐述。

例如,移字由“禾+多”组成,粮食作物的禾苗拥挤在一起,是难以长出好庄稼的,因此,应当将多余的禾苗移走。这就是“移”字的本义所在。租字由“禾+且”组成,表达的是用雄性家畜配种时,受益方(租借方)应当给以施惠方(“且”的被租借方)以适当的报酬――“禾”(即粮食)。B字则是表达器皿中收藏着粮食的意思。

委字(“”字与“委”字两个字的基本意思相同),表达的是“禾+女”。在农田中工作(或者给农田除草、或者施肥等)的女子,需要蹲下身子,这样从外面的人看起来,这个妇女就显得矮下来了。在古汉字中,正是由这个“委”字而组成一系列的古汉字。比如,矮字由“矢+委”组成,矢指的是箭镞,一般在三五公分的长度,委指的是蹲在禾苗旁边干活的妇女,身躯高度由于蹲下而减少一半以上,因此“矢+委”,就变成了一个人身材矮的佐证。魏字由“委+鬼”字组成,鬼字代表北方的意思,委字本义指的是禾苗旁边干活的妇女,那么魏字指的就是北方种植庄稼的地方,虽然比不上鱼米之乡,但是也是一个可以称为粮仓的好地方。古代中国境内的魏国,指的是现今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结合部,那是黄河两岸的锦绣河山。倭字是由“亻+委”组成,这个字的本义是指人个子矮小,像蹲在禾苗旁干活的妇女那样个头矮小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又专指倭人――古代的日本人,东汉时皇帝刘秀称日本国为“倭奴国”,在东汉时皇帝刘秀曾经给倭奴国发过倭奴国国王金印,这枚古代的金印已经挖掘出土。

还有“秦”字,实际上是人用双手秉持禾苗的样子(多指收割的样子),因为古代秦时的八百里关中平原是中国的粮仓,也是秦国的心腹地带,因此,人们也用“秦”来代指关中平原这个大粮仓。而“臻”字由“至+秦”组成,“臻于至善”词组表达的是:粮食作物能够达到像秦关中平原粮食那样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到顶了,到最好水平了。

“米”是粮食的总称。稻米、高粱米、粟米、黏米等都可以表现为“米”,因此,说到米,指的就是整个粮食的“米”。农耕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米”。因此,古汉字中很注意表达出“米”字部首的各个字。

在《新编小学生字典》一书中,米字部首的字共有51个(还有7个简体字)。

米、g(粜)tiao、e(籴)di、类、籽、z、敉、粉、料、粑、粘、粗、、粒、粟、粞、粤、糍、粢、、粥zhou、粳、粲、粱、精、粼、粽、粹、糊、F(粽)、糇、糌zan、糍ci、糅rou、糟、糙、糕、S(粪)、糖、糗qiu、糠、R(糁)san、Z(粮)、糯、X、@、E、鬻yu、c(粝)、糨、fnie.

b、谷、N、S、(麦)、、M、粟su、谜、醚等表达粮食或者与粮食相关的字,同样是农耕经济的真实反映。

棉、麻、薯、瓜、果、蔬、菜、苋、菇、菰等字,表达的是棉麻以及瓜果蔬菜等农业作物。

农耕文明中很有代表性的字是表达农耕活动的那些字。比如耕耘、莳、犁、耙等字,清楚地表达出农耕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

在古汉字中,“耒”的工具的出现,以及与“耒”相关的其他大量农器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在甲骨文中,“耒”是挖土农具的象形字。这是进行农业作业不可缺少的工具。由“耒”字也组成一组农业耕种的字:耒、耕、耘、耖(chao)、耗、耙、耜(si)、_(jia)、耠(huo)、g(耢)(lao)、a(chu)、耥(tang)、耦(ou)、e(耧)(lou)、耩(jiang)、耨(nou)、耪(pang)、j(huai)。

又如,“耕”字由“耒+井”组成。表达的是古代先民,先是用工具挖掘出出水的井,以便供人畜饮水,而后就围绕着这口井,在井的周围开荒种地。耕字正是表达出了这种农耕的生动情景。

“耙”字由“耒+巴”组成,展现出这种叫着耙的农具是由一种带着扁平形状的“耒”的工具那样的农具。

“耘”字由“耒+云”字组成。云字表明像云朵那样漂浮不定。因为“耘”字表示的就是农民在稻田中干活,用脚掌或者手掌在稻田里摸索,以去掉田中的杂草。

还有很多与农耕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字词,限于篇幅,就先谈论到这里。

三、总的结论

在古汉字中,古汉字的发端、产生与游猎阶段、游牧阶段密切相关;而古汉字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壮大则是与农耕阶段密切相关。换言之,汉族始祖们在游猎文明、游牧文明阶段,给古汉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古汉字在古代世界文明中的确立,则是在农耕文明阶段的结果。古汉字中的甲骨文,那些感性字(象形字)和部分理性字产生于游牧阶段;但是,绝大多数的理性字的形成则是与农耕文明相关,即形成于农耕阶段。

甲骨文中被人们认可的字(含字符)有近5000个,目前被人们破译出来的有近2000字。这些甲骨文字成为今天汉字宝库中的奠基者。正是有了甲骨文的造字思想逻辑,中华文明才能够在近数百年的历史剧变的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这当然包含着古汉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其一,在人类对于自然界事物的认知上,能够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于西方的《元素周期表》的认知和翻译上。迄今周期表中所表达的元素达到107个。在未翻译这个周期表前,古汉字中,有关认知《元素周期表》中这些元素的字是不多的,大致有金银铜铁锡、铅锌等。而近200年间,随着世界工业化的进展,我们地球上拥有的元素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出来。问题是:古汉字的古朴和神秘,能否适应这种人类的科学新认识,能否表达出这些新的元素的内容和含义来?实践证明,古汉字没有辜负中华民族的期望。人们遵循古汉字的造字规律,按照金、木、水、火、土、气等自然界物品的划分方式,将《元素周期表》中人类新发现的所有元素,都给予准确的标示出来了。如今这些划分对于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和工业化生产都是很有益的。

其二,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古汉字能否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呢?首先是,古汉字能否适应电脑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结果证明,如同水银坠地紧紧拥抱大地一样,古汉字与电脑信息完全能够融为一体,不论是信息的迅即上,还是信息的准确性上,古汉字与西方文字相比,毫无逊色之处。而且,在翻译同内容的等量外文上,汉字比起西方文字还能够节约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

其三,古汉字造字规律逐渐被揭示出来,古汉字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内民众以及世界各国爱好中华文化的民众对古汉字的学习和掌握。应当说,古汉字奥秘的揭示,使古汉字更加亲近广大民众,更有利于中外广大民众学习、使用古汉字。完全有信心指出,古汉字在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日益亲近和融合上,将发挥出日益强大的威力和作用。

上一篇:浅谈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