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前后的心理状态

时间:2022-10-12 02:11:08

声乐表演前后的心理状态

摘要:积极有效的心理准备能成倍的增长声乐演唱者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帮助声乐演唱者在临场的时候避免出现怯场等不良的演唱状态。本文通过解析台前幕后的心理变化,从而帮助人们熟悉并掌握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变化,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日后的声乐演唱给与帮助。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准备;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37-01

一、声乐演唱前心理准备的意义

所有声乐演唱者在登台或者在公众面前演唱,都有一段心理准备时间,而这段心理准备的过程往往是简单又复杂的。初次登台的演唱者在登台之前都会有一个相对较长且非常复杂的心理准备,在相对外向、表现欲极强的歌唱者中,这种心理准备时间就变得十分短暂,快的往往在数秒之内就决定清楚。反之在内向的声乐演唱者中这种心理反应则会扩大,以致上台发抖、心跳加速、声音抽搐、动作僵硬、浑身冒汗,以致无法发挥日常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水平。所有不良现象的发生都来源自声乐演唱着自身的内心。然而无论快速还是慢速的心理准备都要经过几道十分相似的心理准备过程。

国外对声乐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16世纪。威尼斯学派卓越的音乐理论家约・察尔诺在他的论著《谐音原理》中说:“天赋的发生器官是咽、舌、口盖和肺。意识使这些器官活动,便产生了声音,有声音产生语言和歌唱”。17、18世纪的代表人物是培・托西和曼契尼。托西很注重学生的歌唱状态和全面修养,他认为勇气是获得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曼契尼认为歌唱者的情绪和演唱质量密切相关,台上要大胆勇敢,要克服胆怯、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养成一唱起来就神采飞扬,就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我国声乐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声乐心理学的萌发、声乐心理学的本体研究、声乐心理学跨学科的发展历程。2002年8月,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在北京成立。我国声乐心理学学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完善的心理导向,给予声乐演唱者在心理准备的理论基础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在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能更加完善自如的调整声乐演唱者在声乐演唱的幕后准备、临场演唱、下台调整三个步骤,使之更加得心应手。

二、声乐表演的心理准备

(一)明确演出任务、合理分配、制定计划

在演出还未开始之前,首先须了解演出任务的具体内容。这对之后准备演出的日程安排和内心调整做充分的准备提供了基础,从而慢慢的提升自身的紧迫感做好了相对的时间调控,为日后完成演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确演出任务分为:了解演出的具体时间、演出场所地址、同台演出的艺人。在清晰上述步骤之后,再具体安排演出是否需提早到场,提早到场多少时间足够自己准备上台前的曲谱、服装、道具(例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饰演费加罗的歌者在表演中需要剪刀、丝巾、怀表等道具)等。

声乐演出者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制定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计划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声乐表演者在演出开始之前都遵循计划进行,能提高自我信心,增强面对舞台的勇气和气势。把前期除演唱外的准备工作在演出之前能及时的处理完成,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场时服装、道具等还未准备完善所造成的心里紧张,能以平稳的心态对待演出。反之,此时的紧张容易引起焦躁的情绪,给声乐表演者的演出带来直接的影响。

(二)激发良好的演出动机

人的心理是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通过大脑的活动产生的。人的大脑皮质被称为高级神经中枢,它主导与调节人的一切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歌唱者的一切心理活动,从简单的声乐直觉开始,直到复杂的声乐思维,是由构成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技能单位神经元活动的结果。神经元具有接受声乐刺激,传递声乐感知的技能。在演出准备阶段给自己确定演出的动机,设想自己演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在清晰的演出目标下,脑部得到指令,不断利用情感的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挠的意志,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机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控,确定演出目标,为每天坚持不懈的执行演出计划做好了精神武装,从而可以良好的执行计划。

(三)树立坚定的歌唱信心

具有坚定的歌唱信心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肯定自己,不会萎靡不振。声乐演唱者在日常生活练习中难免因某一段时间发生感冒、乐感变差、嗓音不适、身体乏力、演唱方法掌握的不恰当等影响自己练习的心情。较普遍的初学者容易因此焦躁不安,诸如此类的情况反映出演唱者对自己缺乏肯定的自信心。因此,面临突发状况时对自我能力的,以及心态的调整,有助于平静的处理和过渡困难。

面对自信心缺乏的时候,要肯定自己的技术水平。声乐艺术是感官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歌唱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系列理解、掌握、熟悉的过程,其本质是心理调控的结果。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一旦熟悉某种声乐技术,它就像一种行为习惯,融入每个细胞让身体所熟悉。而当突发的状态出现,产生紧张、焦躁等情绪的时候,则容易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声乐演唱中,一旦演唱产生不适,反复练习还不得解,易将问题扩大化,此时应停止演唱、调整心态,相信自己往日的演唱技术。待心情稳定舒畅再加练习。

(四)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演唱者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表演行为,并决定着演唱的艺术表现效果。在演出前的心理状态应当以“适度兴奋”为最佳,而“过度兴奋”、“消极抑郁”等,都会为演出前调整心态带来不利的因素。演出前的“适度兴奋”能令表演者精神焕发、饱满,歌曲表现中更加收放自如。

(五)培养顽强的歌唱意识

顽强的歌唱意识可以帮助演唱者在舞台发声突发状况时能坚持继续表演,完成舞台表演任务。在舞台上偶尔会发生一些突况。1.忘词:更多的是由于演唱者紧张的情绪导致的,实践证明:具有顽强的意志是排出舞台恐惧心里的最有力的法宝,紧张的情绪往往伴随着意志薄弱的人,意志坚强的人表演不但不打折扣,往往比平时表现的更好。2.配演角色的失误:不要因为对方的错误给自己造成过多的负担,哪怕这个错误影响了节目的进行顺序,也要坚定信念以专业表演者的指标,严格要求自己稳定心态把节目带回轨道,使表演节目顺利完成。3.过多的注意考官、观众的情绪及舞台舞美方面的调控、音响失灵、灯光调控等等情况:表示表演者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去唱歌,这样演出质量就受到影响。所以表演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具备一份安定坚强的心态去面对,它能使人的心理活动赋予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只有怀着一份不畏突发状况也能把所表演的节目完整、完美的表现到底的精神,才能把演出节目完成好,体现表演者的演唱素质,当表演结束时更易受到大家的赞许、尊敬。

(六)增强适应能力

演出结束的时候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失败后的情绪体验。两种心理状态主要来自对自我表演的评价及观众给予的评价,在接受两者评价回馈时首先要了解和接受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自己在表演过程中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之处,日后舞台表演中将要如何改进。接受自己,就是承认自己所表演的现实状况,接受表演后所带来的评价,如果不接受自己是难以适应环境的,易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焦虑、紧张、抑郁亦会随之而来。再者要做到积极倾听评论方对自己的评价,加入到对方的谈话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次演出给观众带来的具体感受,才能在谈话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下次演出的时候能做出加强和弥补。

综上所述,只有在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多方听取意见,才能在演出结束时对带来的成功和失败两种情绪体验做适当的调整,稳定心态,做到在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的抑郁中肯定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适应演出所带来的种种情绪经历。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性价值 下一篇:浅析如何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