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23 04:53:10

我国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在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增长模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近几年成为国内消费的热点和亮点,探索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经济议题。在国内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4-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GDP的时间序列和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研究了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消费仍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弹性,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01-03

1引言

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消费等,是指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物质以及服务的消费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706亿元。目前我国已进行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的投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的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24%增长到了2011年的11.70%,对我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健。在“十二五”规划、十报告中以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并且不同程度的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国内学者运用向计量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直接、长期的作用,指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是长期均衡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的食宿、活动设施和关注点等因素对旅游绩效有重要影响。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切入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从政府、市场、居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旅游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等的重要意义。

2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上,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在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引导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这也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就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产出效应来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交通、通讯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同时引致经济增长的“继发效应”。旅游消费的增长能够有效的吸纳我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的,劳动的产出弹性大,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因此就业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有助于发挥扩大内需的乘数作用,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且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产生新的消费群体、拓展消费空间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使旅游消费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图1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的基础之上,促使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因此,对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数量、提升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消费富民、进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消费更加完善的发展,最终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及方法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lny=α+βlnx+ε(1)

lny=α+βlnx+γlnz+ε(2)

lnx=λ+μlny+δ(3)

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为x,控制变量为z(z1、z2、z3、z4、z5)。

我们在确定模型(1)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z1、z2、z3、z4、z5,分别进行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回归估计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模型(2),以检验现实中多重因素影响下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1),(3)反映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3.2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赵磊和全华(2008)用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来衡量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y,以国内游客的旅游总花费(Tourism Expenditure)作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TC、即解释变量x。为了全面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还选择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总额、净出口额、财政支出、劳动力(年底就业人员数)、科技因素(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z1、z2、z3、z4、z5。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lnx= 1.1651lny-5.4662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模型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x对y的弹性为0.8316,即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316%,这是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量化值,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亮点。

在依次加入投资、净出口这些控制变量后,得到模型2、3,相较于模型1,旅游消费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而旅游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速快于消费总额的增速,虽与投资弹性系数相比较低,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增长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入财政支出这一控制变量后,我们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大于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较高,而此结果进一步体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熊皮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我们继续加入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5、6。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消费仍对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与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相一致。

通过多重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一直为正值,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相比较,可以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同时,为了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到y对x的弹性为1.1651,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165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量化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消费还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诱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拓展旅游产业链。此外,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通过调整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渠道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距大等弊端,我国经济对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消费政策的创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在消费的领域内,旅游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旅游消费的主体对象就是居民,只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完善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能力和驱动力。通过挖掘新的旅游景区,加大投资总额,完善旅游的观光、休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然与文化体系融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别推动各群体的旅游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旅游消费有更强烈的需求与欲望,可以通过推广国民休闲计划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学生、退休群体,可以通过免门票、半票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并扩大旅游消费流量。同时,要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通过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来带动农村旅游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城乡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催生更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庆广.旅游消费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效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8):1518.

[2]赵磊,全华.中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4):3238.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管理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应用、企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王唯(1988-),女,山西太原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

上一篇:子女不争气,心里很失落 下一篇:行政改革与电子政务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