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时间:2022-06-23 04:46:11

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4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和国家统計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且已连续四个月回升,“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回暖,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制造业经济整体表现稳中趋升”。然而,同日由汇丰和财经信息服务机构Markit公布的我国3月份PMI却为48.3,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制造业运行已经连续第五个月环比放缓”,而且,“整个第一季度的指数平均值为2009年第一季以来之最低”。

汇丰PMI和官方PMI打架,这不是第一遭。然而,从图一可以看出,相较于以前,此次的分歧要更加尖锐和敏感。首先,汇丰PMI已经连续5个月在荣枯线50的下方,显示经济在持续收缩,官方PMI则连续4个月在荣枯线上方,显示经济已经开始扩张;其次,3月份的汇丰PMI意味着经济的收缩加剧,相反,3月份的官方PMI则意味着经济的扩张加速。

汇丰方面指出,这一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样本构成差异,官方PMI样本中包含更多大型企业,汇丰PMI样本中则大多是中小企业;其二,季节调整方法不同,汇丰的季节调整技术可能相对成熟。即使如此,二者在基本面判断和政策涵义上的乐观和悲观仍是泾渭分明,分歧恐怕难以弥合。PMI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领先指标,这一分歧凸显出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复杂和微妙。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大的起落。从增长看,GDP增长率先是在外部冲击影响下从2007年2季度的14.5%陡然降至2009年1季度的6.6%,再在刺激政策作用下从6.6%快速升至2010年1季度的12%,此后,又在紧缩政策作用下连续7个季度缓慢下降至2011年4季度的9.2%。从通胀看(图二),CPI先从2008年2月8.7%的高点下降至2009年7月-1.8%的低点,再从-1.8%升至2011年7月的6.5%,此后又掉头向下直至今年2月的3.2%。随着通胀开始逐步走低,围绕本轮经济周期和调控政策的拐点,各种观点和争论又如期而至。

其实,面对如此剧烈的波动过程,各个阶段都会出现激烈的政策争论。就近期来说,去年和前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论调是中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对此我们进行过详细分析(汤铎铎、汪红驹,2011),指出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相比,我国首先是增长率显著高于通胀率,其次低增长、高通胀组合持续时间很短,因而不能称之为滞胀。我国短时间内出现增长下滑和通胀上行的局面,实际上是由于我国的通胀周期滞后于增长周期,即在增长见顶之后,通胀往往在1到2年后才见顶,这就导致增长下滑和通胀上行会在短期内重叠。

继增长在2010年1季度见顶后,通胀终于在一年半后的2011年7月见顶,开始逐步走低。如果说去年下半年人们对通胀的下行趋势还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今年初情况逐步明朗起来。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以及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关系等多方面考察都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确实已经得到控制。此外,图二从翘尾因素的角度对CPI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今年全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平均为1.2%,比去年低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去年各月的环比CPI要显著低于前年,在新涨价因素保持平稳的条件下,这有利于今年的同比数据收低。

在鼓吹滞胀的声音平复之后,近期争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更有甚者,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硬着陆了。在我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讨论中,硬着陆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虽然大家好像对这一现象有相似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定量标准方面却并未形成共识。一般认为,硬着陆应该以经济增长率的绝对水平为标准,当然,在具体数值大小上存在不同意见。就我国而言,大致处在5%~8%的宽广区间。也就是说,有些人认为经济增长跌破8%就是硬着陆,也有人认为跌破5%才能叫硬着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硬着陆应该以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动为标准。就我国而言,大致认为增长率在一年中下降1.5%~2%即为硬着陆。比如,如果去年经济增长率为10%,有人认为今年下降到8.5%以下即为硬着陆,也有人认为下降到8%以下才是硬着陆。无论是绝对数标准还是年度变动标准,从理论上讲都各有其道理。前者以潜在增长率为基准,后者则关注紧缩政策的力度和惯性。然而,这都不足以给硬着陆提供一个坚实的定量基础。因此,目前关于硬着陆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主观的和定性的,有些仅仅是论者的直觉判断,有些则反映了利益相关方的政策偏好和诉求。实际上,一部分人拼命叫嚷硬着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试图借此影响政府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年初的宏观分析中我们曾经指出(汤铎铎、张晓晶,2012),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经济存在两大变数,一是房地产调控,二是外部环境。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大多也是从这两处借力。目前来看,外部环境短期内不可能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急剧恶化。发达经济体需求下降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将持续影响我国出口,减少我国贸易顺差。从全球视角看,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是全球失衡(张晓晶等,2009),那么,当前我国出口受阻和顺差减少,正是全球再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必怨天尤人。从国内视角看,这一转变也有积极的一面,即为我们拉动内需和提振消费提供了压力和动力。总之,发达经济体的颓势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但这还不至于导致我国经济硬着陆。

关于房地产调控一直有很多争论,一些地方政府也一度出现了放松的迹象。不过,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3月份闭幕的两会,中央政府一再表态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这才稳定了舆论和各方预期。对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最大的质疑有两点:一是手段,即当前的政策是非市场化的,会造成扭曲;二是结果,即房价下跌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造成硬着陆。

在房地产调控的理由和目标方面,很多人(包括调控者自身在内)一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调控房地产的理由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房价太高了,二是房价涨得太快了。并且,后者要比前者更重要。房价的剧烈变动会引来投机者,从而进一步放大这一变动,使得价格严重偏离均衡水平,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害。高房价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背后的机制是房价的波动太大。相应的,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也就有两个:一是稳定房价,二是降低房价。这两个目标存在明显的冲突,需要进行权衡取舍。从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和损害而言,前者应该被赋以更大的权重。

因此,房地产调控必须是一场持久战,而不能是一步到位的速决战。有些人主张房地产调控应该速战速决、一步到位,然后赶快取消非市场化的调控措施。这一论调在笔者看来站不住脚。首先,合理的均衡房价不好确定;其次,房价快速下跌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例如,假设房价下跌40%才能达到均衡水平,而实现的路径大致有两种:一是在1年内快速下跌40%。二是在5年内下跌40%,这样,不考虑通胀每年平均下跌10%,如果考虑3%的通胀因素,则每年只需下跌7%。显然,前者会造成很大的投资萎缩和信贷风险,从而危及实体经济,并且,在经历了如此剧烈的下跌后,很难保证房价能稳定在均衡水平附近;相反,后者的这一跌幅一方面给各经济主体以充分的调整时间,可以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房价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即我国经济会软着陆,因为,我们相信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最终会走上稳定渐进的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编/赵哲)

上一篇:购买地方政府债:社保基金中个人账户保值增值的... 下一篇:从普及与提高到建设与发展